朱有勇院士接着说:“确实如此,这次考察,我们走访了差不多全球的50个国家,收获满满。回国后,一定要把这些国家在农业科研、种植技术、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经验和问题,仔仔细细整理成报告,向国家如实汇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康振生院士也发表看法:“每个国家都有独特之处,我们要把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和技术带回去,像朝鲜在农作物品种培育上的一些做法,就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在返程的飞机上,窗外云层翻涌,可李家洋院士和张启院士的心思全然聚焦在此次考察的收获上。
李家洋院士率认真的说道:“这次走访,我深切感受到生物育种已然成为全球农业竞争的核心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物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精准地改良作物基因,培育出了抗逆性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咱们国家在生物育种领域虽有一定基础,但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仍需加大力度。回国后,我们必须尽快整理相关资料,为推动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让更多优质的国产种子走向田间地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张启微微的颔首,接着说道:“李院士所言极是。我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国家在生物育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上做得相当出色,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紧密联动,加速了育种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我国在这方面也应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物育种人才的培养,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物育种这场全球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飞机上,院士们热烈讨论,积极交流,为大夏国农业科技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
8月9日下午两点半左右,阳光洒在燕京机场的跑道上,一架客机缓缓降落,机身在日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舱门缓缓打开,张启和一众院士们鱼贯而出,他们的脸上虽带着长途飞行后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急切。
刚下飞机,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给自己片刻的休息时间,他们便步履匆匆地各自离去,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堆满资料的办公桌前,是他们专注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身影。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反复核对,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不容差错。
时间悄然流逝,到了8月20日。
在张启等二十几位院士的共同努力下,这份凝聚着他们心血与智慧的报告终于完成。
洁白的纸张上,详实记录着此次走访全球各个国家的真实情况,从农业科技的前沿进展到各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先进的种植技术到产业发展模式,无一遗漏。
院士们围坐在会议桌前,神情庄重,依次在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一份责任,一份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关切。
随后,这份承载着满满期望的报告被郑重提交了上去,他们期望这些宝贵的建议,能为国家在农业政策制定、科研方向规划等方面提供有力参考,助力中国农业在世界舞台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