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经历两个月隐忍的刘协,也终于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因为,历史上本来该在曹操起兵时就被曹操诛杀的边让、袁忠、桓邵三人,在八月份的时候,还是被曹操一刀砍了脑袋。
边让边文礼这人,跟刘协手下那些华而不实的士大夫一模一样人物。他在这个时代名气甚大,与孔融齐名,一篇《章华赋》写得出神入化,堪称当世文坛领袖。
不过,这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止步于此了,剩下的,就是夸夸其谈,满嘴的仁义道德那一套。更要命的是,物以类聚、人
与群分,这人还与袁忠、桓邵两人走得很近。
袁忠这人倒没什么,但跟曹操也有旧怨。而仨人旧怨的起源,就源于那个桓邵。
桓邵此人不过是比边让、袁忠更low的一个县级小公知角色,但却一身臭文人的傲气,不肯与曹操同流。当初在他伯父宴请那时还籍籍无名的曹操时,桓邵就表现出看到曹操跟见到一坨臭狗屎的模样,冷嘲热讽,弄得他伯父十分难堪,让曹操也憋了一肚子火。
但这点小恩怨,总不至于曹操十几年后还念念不忘。真正的冲突,是桓家请来了一位歌姬。而那个歌姬的名字,叫做——卞氏。
不错,就是后来那位生了一堆好儿子曹丕、曹彰、曹植的后来魏国武宣皇后。
那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曹操,与卞氏可谓一见钟情,瞬间点燃了爱情的小火花。然而,宴会过后,桓家的那些家奴却想非礼卞氏,被曹操撞见,并在醉酒的情况下失手打死了那恶奴。
虽然曹操处理地还算不错,但那时曹操毕竟只是二十来岁儿、第一次杀人的小少年,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桓邵这就不干了,就跟发现了什么天大的阴谋一般,终身致力要将曹操扳倒的伟大事业当中,逼得曹操不得不让夏侯渊替自己顶罪,夏侯渊还因此入了大牢。
但纵然如此,桓邵还是不依不饶,秉承着天地间的公义,仿佛要维护宇宙和平一样,大嘴巴四处乱说此事。边让和袁忠这两人也是糊涂蛋,根本不了解其中的原委,仅凭桓邵一人之
言,就公义心爆棚,开始对曹操冷嘲热讽。甚至,那时边让和袁忠都在雒阳任职,几番阻挠曹操的仕途。
并且,两人仗着曹操不太读经书这一短肋,骂曹操是从来不带脏字儿的,总是拐弯抹角的骂。由此,十几年下来,这两派积怨已仇深似海,势同水火。
可惜,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鸭子只会呱呱叫。曹操后来成了兖州的实际掌权者,而边让却连九江赴任都不敢去。袁术南下扬州后,击败九江刺史周昂,刘协见这边让实在恶心,便下诏令他为九江太守。想不到边让却直接跑回了兖州老家,一头撞入了曹操的地盘里。
然后这也算了,毕竟不作就不会死,曹操虽然知道这三人都在兖州。但为了天下大业也顾不上这些小蚂蚱。可边让这些人的脑子就跟进了屎一样,一心去寻死,闻听曹操屠戮徐州之后,竟又坐不住开始写文章骂曹操。
骂人能顶个屁用!
于是,曹操只上嘴唇与下嘴唇轻轻一碰,这仨人的脑袋就搬了家,连带着满门同他们一起殉葬。
对于这三人的死,刘协没有一丝怜悯。一来是徐州十万百姓的血比这些人更殷红,二来这些人纯粹一心找死,刘协根本不是什么救世主,也无力救下他们。甚至,即便能救下,刘协也断然不会去救。
因为,边让这个人活着,远没有死了价值大!
他身上充满着几乎所有令刘协厌恶的特质,但惟独一条让刘协满意:因为他还认识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的名字叫做陈宫,陈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