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赵匡胤演义 > 第四回 三春围官讨凶手 怀德劝嫂杀仇人

第四回 三春围官讨凶手 怀德劝嫂杀仇人(2 / 2)

赵匡胤说:“朕已听清,自有良策,下殿去吧。”

“是。”黄门官退下。报事的黄门官同情陶三春,所以故意吓唬皇上。

赵匡胤听完心惊肉跳,坐卧不安。心想:陶三春不是好惹的,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郑子明之死,文武皆愤慨,犯了众怒,我也背上黑锅,弄不好我落个龙目无恩,忘恩负义,杀死磕头弟兄。此事不怪我,是韩氏兄妹从中作弊。又一想,也不怪桃花妃子,郑子明不知进退,打韩龙,骂素梅,把我比昏君杨广,我的妻子向着我,我若不说杀之,他们也不敢下毒手。但是我没说杀郑子明呀!这算误杀,不是谋杀。说害死郑子明冤枉了我和韩素梅,此事怎么能三全其美,既能安抚陶三春,又能保住韩氏兄妹,又把孤王摘出来呢?

你说赵匡胤想得多美呀!他想叫郑恩白死。常言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害人者必然遭报,只看来早或来迟。

赵匡胤又怕又急,没了主意。都说聪明莫过帝王家,那是捧着说。没有群臣出谋划策,哪代皇帝也是不聪明。

赵匡胤一想:“我叫大臣出个点子吧!”他往左右看看,只见群臣个个低头不语,装聋作哑,像没事一样。赵匡胤火窜上来:你们要看我哈哈笑!

赵匡胤强作笑脸,说道:“众位爱卿,郑千岁被误杀,朕十分难过,一定厚礼安葬。陶王妃不知事情曲直,在午门闹事,哪位卿家去劝说陶王妃撤兵,替朕分忧。”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用眼睛说话:“年兄!”“年弟。”“咱们谁也不许去,谁去谁是四个爪的!”“是呀!郑王爷心直性耿,没坏心眼,对咱不错,忠君无二,被奸妃害死,死得屈,皇上偏心眼护着韩氏兄妹,不给死的报仇。陶三春造反,理全叫他们占上了!咱们不管,看他怎么办。”

赵匡胤又问了一遍:“哪位卿家替朕分忧,去劝陶三春退兵,保住君臣之义呀?”

众人还不言语,尤其是和郑王磕头的弟兄张光远、罗延西,还有石守信,史彦超,这几个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张光远告诉这几个人:“谁也不许去,谁去别怪我不客气!”罗延西说:“对!我三哥死得屈,现在我脾气好了,要是头几年,不用陶三春要人,我就把皇上和韩龙兄妹交出去。”石守信说:“咱暗助三嫂一臂之力,难为难为圣上。”史彦超说:“你们想帮助皇上也不行,就你们那两下子,都不是陶三春的对手,伸手也得叫人打回来。”

丞相赵普也不说话,心想:“万岁呀,舍不出韩氏兄妹,陶三春是不会退兵的;真要把陶三春逼反了,那可不好办。陶三春占理,文武皆不出力,京城老百姓一齐帮着陶三春,赵匡胤这个宝座就坐不住了。”

赵匡胤连问数声无人答言,金殿上群臣嘀嘀咕咕,赵匡胤受不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自觉理亏,恼羞成怒:“众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朕有了难处,为何都不献计策?”

群臣不言语,上边一说话,罗延西接下音:“怪你自己,你自己去吧!”

这时,殿头官接二连三报信:“万岁,陶三春请天子城楼答话,再不出去,她要闹午门了。”

“退下。”赵匡胤想:我可不能见陶三春,真要叫陶三春连冤带损,扒小肠,揭我的短,我怎么活呀?不去又不行,可实在没办法。你们都不说话,我点名,看哪个不去,不去就是抗旨,我吓唬吓唬他们。想到这,往东边看了看:“赵丞相!”

赵普心里一蹦:点名了?点我我也不去!“臣在。”

“你可有退兵之策吗?”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请万岁派将杀退陶三春。”

赵匡胤气大了:这是吃冷饭出馊主意。要打得,用你说,我早派兵了。咱没理,打不得;真要打起来,也打不过陶三春。我现在已经落个忘恩负义的罪名,要把人家孤儿寡母打了,就得众叛亲离,脱袍让位。赵普你也难为我?没办法,忍着点吧,说小话吧。“赵爱卿,陶三春是我的弟妹,情同手足,只能善说,不能动兵。丞相德高望重,去劝劝陶王妃。”

“万岁,我是文官,陶三春是武将,她性如烈火,又有杀夫之仇,她能容我说话吗?我再会说,也不能把死人说活。郑王活不了,陶三春就不能完,得杀一两个出出气,你叫我白送死,我不是怕死,我死她要退兵也行,算我为国尽忠。我死白死,她还是要闯午门。”

赵匡胤说:“赵爱卿,你乃朝中文官之首,朕有事不找你找谁?你不敢出去,你找个人去,朕托付你了。”

赵普明白皇上耍赖,推在我身上。我倒有主意,你把韩龙兄妹抓住,绑在午门外杀死,替郑王报仇,把你也洗出来,陶三春就退兵了。但是这个主意不能出。说出来,皇上不但不准,还得怪我,他舍不得桃花妃子和大舅子;不出主意又不行。怎么能把我解脱呢?

赵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了,郑王是天子的磕头兄弟,韩龙是他的内兄,亲戚带朋友,圈里的事,还得皇上的亲戚去办。主意拿定,向上施礼:“臣有本奏。”

“讲。”

“话不传六耳。”

皇上明白了,怕大伙听着。“赵丞相近前来。”

赵普来到龙书案前,低低的声音说:“万岁,陶王妃只可安抚不可用武,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武艺压倒群臣的、是陶王妃佩服的、和万岁有亲戚的、和郑王还有交情的官员,去见陶三春,准能退兵。”“这个人上哪去找,谁知道陶三春佩服谁呀?”

“臣保举一人准行。”

“谁?”

“老驸马、您的御妹丈东平王高怀德呀!”

赵匡胤恍然大悟:“对呀,他去太合适了,我怕他不去,当着文武卷我的面子,我是怪他不怪他?”

“臣有主意。万岁,事到如今,您得屈尊龙体到东平王面前求他,高怀德最讲面子,一脸抹不开的肉,准能答应。” “好计!”赵匡胤又乐了。赵普退下,赵匡胤离开龙书案,走下品级台,来到高怀德近前:“御妹丈,孤求你来了。你和郑王夫妻交情甚重,妹夫辛苦一趟,劝上一劝吧!”说完,一躬到地。

皇上给大臣施礼,可把高怀德吓坏了,闪身躲在一旁:“万岁,折了微臣阳寿了!”他嘴里说着,眼睛狠狠瞪赵普,意思是:都是你出的主意,叫皇上难为我!再看赵普眯缝眼睛,捋着胡须,笑呵呵地看着高怀德,意思是:谁让你皇兄办错事,你当妹丈不替他分忧,谁去呀!就看你会不会办事了。

高怀德这个人很正直,文武双全,知书达理,也恨赵匡胤宠信韩氏兄妹,错杀郑子明;又贬了苗光义。有了难处我得帮忙。大家心里明白,毛病在韩妃身上,又怕赵匡胤不爱听,都不敢说。别人不说,我得说:“万岁!我和郑王夫妻有交情,要分什么事,这不是缺金短银,这是人命关天。人家丈夫被杀害,我用朋友交情去说,不让他母子报仇,陶三春能听吗?白费唇舌!叫我去见陶三春,行!可得有个条件,万岁能应我就去。”

赵匡胤说:“御妹丈说吧!什么条件?”

“要抚恤他母子,以慰英灵,陶三春要什么条件都得答应。”

“行、行!只要解开陶三春的仇疙瘩,退兵回府,要什么条件朕都应,你就替朕做主吧!”

“好!众家官员全在这呢,都听清了!陶三春要什么条件,万岁都应允。万岁,我这就去。”

高怀德走到张光远近前,小声说:“你要看住韩龙,别让他跑了!”张光远点头。

高怀德下殿,来到午门下,冲城楼上喊:“御林军晓谕陶王妃,叫她退兵一箭地,高怀德要见她有话说。”

“是!”军卒高喊:“陶王妃,请您退出一箭地,东平王爷来了。”

陶三春一听是高怀德出来,冲身后摆手,队伍往下一撤,陶三春立马观瞧。午门“吱呀呀”分为左右,高怀德走出午门。

高怀德往对面一看,陶三春怒发冲冠,叩镫横刀。左边有一匹小马,小马上端坐小公子郑印。郑印穿白带孝,再看远外队伍怒气冲天。高怀德看见郑印,眼泪围着眼圈直转,含泪走到陶三春马前,躬身施礼:“贤德的王嫂,高怀德大礼参拜。”说完,跪倒磕头。他这也是替赵匡胤赔礼呢!

陶三春一拨马头,刀交左手:“高王爷免礼,我陶三春有何德能,敢劳千岁大驾,请起。”

要在平时,陶三春准能下马还礼,今天顾不得了,说道:“高王爷,陶三春今天无礼,为给丈夫报仇,找赵匡胤算帐。我丈夫郑恩跟赵匡胤南征北战,出入枪刀林内,没功劳有苦劳。赵匡胤忘恩负义,忘了结拜兄弟手足之情,忘了对他救命之恩,忘了有功之臣,杀死我的丈夫。陶三春要为夫复仇,讨伐忘恩负义之贼。高王爷可为正人君子,我不与你为难,请你回去,把赵匡胤叫出来,叫他受死!”

高怀德说:“王嫂息怒,容小弟把话说完,你再讨伐皇上。”

陶三春说:“没什么讲的!你是赵匡胤的妹夫,当然向着他说话。我丈夫郑恩没交下人,你还能帮着死的?一定向着活的。再者说,向着我们有什么用?我们孤儿寡母,交我们没用。”

高怀德闻听此言,急得直跺脚,暗骂赵普呀赵普,都是你出主意,叫我出来挨骂,我算借了好亲戚光。忙说:“王嫂,向情向不了理,皇上做事不对,龙目无恩,我怀德有意和王嫂共同起兵,讨还血债,为郑王报仇,为王嫂出气。”

这几句话说得陶三春火下来了:“高 王爷 此话当真?”

“我高怀德对天盟誓。”

“我谢谢高千岁!此仇怎么报呢?” “嫂夫人还不知道我三哥是怎么被害的吧?”

“听些传言,都不实。”

“那好,我跟你细说说。”

陶三春挂上大刀,甩蹬下马:“贤弟请讲。”

高怀德从韩素梅兄妹用计,桃花宫设宴开始讲,一直说到郑王之死:“嫂夫人,此事不怪圣上,是韩氏兄妹定计。万岁说了,郑王骂就骂了,他是我的兄弟。要是别人,一定杀之。万岁说的要是别人一定杀之。奸贼韩龙就下了毒手,杀死郑千岁。圣上不知,天亮后看见人头,痛哭失声,昏倒在地,现在皇上昏昏沉沉,直喊御弟,他比你还难过。冤有头债有主,凶犯是韩氏兄妹,用他俩人头给郑王祭灵。皇嫂兵困午门就该要韩龙兄妹受死,千万别做出意外!真若冲进午门,伤了御林军,落个反叛,还给郑王兄添了骂名。王嫂是明白人,做事前思后想,看小弟说的是否在理?”

陶三春听了这番话,打量高怀德:“高千岁,你说这话,有谁为证?”

“万岁急坏了,为了郑王把苗光义都贬了,军师为证。”

“你说的是实话。是韩氏兄妹杀我的丈夫,但是毛病出在赵匡胤身上,是他叫我丈夫进宫,是他宠信奸妃,行凶杀人,他还想开脱罪责吗?”

“皇上很痛心,对不起你们母子,没脸见你,才命我出来赔礼,安慰你们母子。”

“一条人命只用几句话就完了?”

高怀德说:“王嫂,人死不能复生,还得顾活的。郑印年幼,需要抚养,嫂嫂要照顾,仇还要报,不如恶事善办,不动干戈,既报了仇,又保全郑王兄的忠义。”

陶三春是个明白人,拿话一点就懂了。略思索:“好吧!冲着高贤弟面上,我提几个条件。赵匡胤能答应,我就退兵;不答应,我可不管什么君君臣臣、忠孝仁义,杀上金殿,血溅皇宫。”

要知三春提的哪些条件,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