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评价道。
其他人也一一审视,纷纷点头赞同。
“这位名叫于谦的士子确实非凡,才华横溢。”
在场的人纷纷议论,赞不绝口。
杨士奇转向解缙,坚定地说道:
“我确信此人非同小可,你必须确保他被选中。”
“此子有如此才华,我自当如实举荐。”
解缙点头承诺。
杨士奇阅毕此卷,便不再继续查看他卷,因为它已远胜其他。
解缙也深吸一口气,对此试卷的印象显然深刻。
试卷作者于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以及治国安邦的宏伟抱负,让人预见其若步入仕途,必将成为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
杨士奇离去后,现场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毕竟已经选拔出一位优秀者,这次科举,也算有收获了。
转瞬数日,阅卷工作结束,解缙如释重负,一切皆以尘埃落定。
他满意地展示手中仅有的十人的名单,这是他与各位考官几天来共同努力的结晶。
解缙长舒一口气,吩咐左右:
“将中举名单速递给杨士奇大人。”
名单分作三份,他早已将一份名单呈送皇上,一份公示于应天城内,他满心期待以此证实自己的才干。
兵部,杨士奇紧锁的眉头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
杨浦试着安慰他,但杨士奇仍旧忧心忡忡,担忧解缙过于自负,恐此事节外生枝。
周围的官员们面露困惑,杨荣忍不住发问。
杨士奇轻叹一声,自嘲地回答道:
“许是我多虑了吧。”
几人还在交谈中,突然一位官员步入了房间,手里拿着一份名单。
“这次选拔名单已定,共有十位人选,解学士命我送达。”
官员宣布道。
杨士奇等人不胜惊愕,解学士的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仅仅数日,名单便已定稿。
杨士奇内心泛起层层不安,但还是接过了名单,逐个审视。
杨荣与杨浦面面相觑,目光不时投向杨士奇。
不久,他们看到杨士奇面色突变,甚至那份名单竟从他手中滑落。
两人眼见此景,心中骇然,他们从未见过杨士奇如此失态。
“发生了什么事?”
杨荣忍不住问道。
杨士奇语气沉重地说道:
“这份名单有问题,你们看看上面的内容。”
杨荣和杨浦交换了一下眼神,随后认真查阅,脸上的表情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变得凝重。
名单公布,北方士子无一录取,与朱棣曾镇守的北地形成鲜明对比。
想起朱棣在北平的威势,这个结果无疑是一记重锤。
杨士奇等人心知肚明,朱棣若知此事,必将掀起狂风暴雨。
“这可如何是好?”
有人慌乱失色,声音中带着明显的颤抖。
“大祸临头了!”
杨士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追问道:
“名单有几份?”
官员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心中一沉:
“三份,您手里的是一份,另一份已送往奉天殿,还有一份在应天城内公示。”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杨士奇瞬间愣住,深吸一口气试图冷静。
“必须找到解缙!”
他在震惊中喊道。
众人面面相觑,目光转向那位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