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义的缺失。办案过程中存在“先定后查”的思维定式,个别人员将《纪律处分条例》异化为“口袋罪”,甚至以“组织需要”为由掩盖程序漏洞 。
裴景铄、祁高阁案中,关键证人证言被选择性采信、同步录音录像资料“意外丢失”,这些操作暴露出监督权自身的失控风险。
政治生态的扭曲。某些干部把纪检工作等同于“政治站队工具”,把办案数量异化为“晋升筹码”。
祁高阁被构陷,恰逢某专项巡视期间,有人为突击完成“打虎指标”,将正常履职行为歪曲为“对抗改革” 。这种功利主义导向,背离了纪检工作的初心。
救济渠道的梗阻。
祁高阁申诉期间,曾遭遇“三不”困境——材料递不上、领导见不到、听证开不成。个别纪检干部以“维护组织权威”为名,对申诉材料层层设卡,致使纠错机制形同虚设 。
重构路径:
建立纪检权负面清单。即日起,全省纪检系统实行“八严禁”:严禁以纪委名义干预司法个案,严禁未经审批跨级办案,严禁隐匿申诉材料,严禁以“谈心谈话”代替正式笔录,严禁选择性使用证据,严禁超期留置,严禁泄露举报人信息,严禁将初核线索作为定案依据。
推行“一案三查”机制。对每起案件同步审查办案质量、审查权力运行轨迹、审查被调查人权利保障情况。祁高阁案中失职的3名纪检干部已被移送司法,下一步将倒查当年审批流程中的集体决策责任。
二、立制:打造“不能腐”的监督生态链
针对当前监督体系“上级监督滞后、同级监督软化、下级监督虚化”的症结,重点推进三大工程:
(一)同级监督破冰工程
上个月吕州的纪委书记对市委书记开展同级监督的实践,已为全省作出示范 。
下一步将:
建立省委常委会监督台账。对省委班子成员履职情况实行“季度报备、半年评议”,重点监督“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个人事项报告、家属从业情况。纪委书记列席书记专题会时,对存疑议题拥有一票暂缓权。
创新“双报告”制度。省纪委每月向省委提交《政治生态评估报告》,同时向中央纪委对口联系室提交《监督权运行专项报告》,破解“只对下监督、不对上负责”的困局。
(二)基层监督强基工程
借鉴福建省“点题整治”经验 ,在全省推开“三问于民”行动:
问需于民定选题。依托“廉洁汉东”App开通“基层痛点”征集通道,对群众反映集中的“村霸保护伞”“吃拿卡要”等问题,由省纪委挂牌督办。
问计于民优机制。在乡镇纪委试点“观察员制度”,邀请老党员、退伍军人、教师组成第三方监督组,对扶贫资金发放、征地拆迁等事项全程跟踪。
问效于民评优劣。案件办结后,向举报人和涉案群众发放《满意度测评表》,满意度低于60%的案件自动触发复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