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全部用厚重的窗帘遮挡,即使是白天也要开灯工作。
\"这是你要的人员名单,\"赵刚递过一份文件夹,\"都是按照你的标准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尖端人才,每一个都经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
李长生翻开文件,仔细阅读着每一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简历。
这些人有的是从苏联留学归来的专家,有的是国内高校的教授,还有一些是军工厂的技术骨干。
\"很好,就是他们了。\"李长生合上文件,\"但我有一个特殊的工作方式。\"
他走到黑板前,画出一张复杂的图表:\"我打算将整个光刻机分解成数百个独立的组件,每个组件再分解成更小的零部件。每个研究小组和工厂只负责生产单一的零部件,不知道整体的用途。\"
赵刚皱眉:\"这样会不会太复杂了?\"
\"复杂是必要的代价,\"李长生坚定地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技术不会轻易泄露。即使有人叛变或被策反,他掌握的也只是整个拼图中的一小块,无法还原完整的技术。\"
赵刚思索片刻,点头赞同:\"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虽然管理难度会增加,但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还有,\"李长生补充道,\"我需要白灵带领一支特工队伍负责安保工作,防止技术泄露。\"
一周后,\"曙光工程\"正式启动。
在京城郊外的一座旧兵工厂内,李长生组建了一个核心研究小组,成员仅有十二人,全部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十二人中,只有李长生一人知道整个项目的完整蓝图。
其他人只知道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而不了解整体目标。
\"同志们,\"李长生站在简陋的会议室中央,环视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我们即将开始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具体是什么,我暂时不能透露,但我可以告诉你们,这项工作将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有力:\"工作期间,你们将住在厂区内部,不得随意外出,不得与外界联系。所有的研究资料必须存放在保密室内,离开时要交还保管。违反规定者,将被立即开除出队伍,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但没有人提出异议。在那个年代,为国家保密是每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
就这样,在一片神秘的氛围中,\"曙光工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李长生设计的零部件分散生产计划很快投入实施。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工厂和研究所,都接到了生产特定零部件的任务,但每家只知道自己需要生产什么,不知道这些零部件最终将用于何处。
\"这个齿轮的精度必须达到千分之一毫米,材料必须使用特殊合金,表面硬度不低于hRc60。\"李长生亲自向一家精密机械厂的厂长交代任务。
\"长生同志,这个精度要求…太高了,\"厂长擦着额头的汗,\"我们从未生产过这么精密的零件。\"
\"必须做到,\"李长生的语气不容置疑,\"这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你们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从其他厂调技术员支援,但不能透露用途。\"
在位于北京郊外的总装基地,白灵带领的特工小队日夜巡逻,确保没有任何人能够接近核心区域。
每一位进出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所有的技术资料都有专人看管,甚至连废纸也要集中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