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机已经制作完毕,441-b晶体管计算机也制作完成,年后除了去教人计算机以外。
计算机的研究倒是可以先放一放。
想从晶体管计算机升级到集成电路计算机,没个十来年的时间肯定不成,至于让晶体管计算机性能更进一步。
这个倒是可以。
毕竟晶体管计算机少说也要用个10来年,不过这等到其他人把441-b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吃透了,在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也不迟。
这个他也早有了打算。
像是109乙型计算机,这款计算机它研究于1965年,运算速度能达到每秒5万次。119型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同样也能达到5万次。
还有757 型计算机,这个要说起来并不是完全的晶体管计算机,而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混合起来的计算机。
它平均每秒运行的速度就高了,能达到1000万次每秒,这个可以说是纯晶体管向集成电路过渡的一个产品。
相同的还有dJS-130,采用的是ttL集成电路与晶体管混合技术,运行虽然到不了1000万次,但也能50万次。
还有像是113 型计算机、107型计算机、长城203计算机,第一个是用于水文计算和工程设计的。
107型计算机则是为了高校教学。
长城203侧重的是服务于银行和统计部门。
可以说各有各的侧重点。
李枭就打算,到时候也如此过渡一下,757 把计算机弄出来,不过这个至少也要等到60年之后了。
其它不太难的晶体管计算机,倒是可以等其他人把晶体管计算机摸透了,让他们去试着研究研究。
他只负责方向把控,这样也能培养人才,这都不用急。
至于等到年后,旋翼机制造厂就会建造完毕,研究所也会成立,到时候还会加入很多新的研究人员。
这都是黄部长提前告诉他的。
这么多人他必须安排好工作,和研究方向,和原来的想法一样,猎鹰旋翼机的制造放在后面,固定式旋翼机要提上日程了。
前面几个月他肯定要去教计算机,肯定没时间。
李枭打算先设计出外观来,然后给他们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研究,对于这一点李枭相信她们。
这一点从小燕旋翼机的研究就能看出来。
而有了研究小燕旋翼机的经验,固定式旋翼机的难度无非有三个,一个是飞机整体结构的设计。
第二个是飞机的操控系统。
最后一个就是发动机了。
结构的问题最好解决,他有现成的,直接抄就成,毕竟那是已经验证过的,发动机李枭想的是用初教-5上面的发动机。
这个可以和那边联系一下。
唯一麻烦点的就是飞机的操控系统,但有那么多专家在,不可能连这个都研究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