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交流大会(2 / 2)

听到对方所言,罗教授也是叹了口气,这情况他当然也知道,现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虽然有着毛熊的援助,但他看得清楚,这位老大哥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很多技术都是藏着掖着,高端技术还是要靠自己人才成。

可西方技术封锁,给想要回国的科学家,设置重重障碍,就算是想要回国都做不到。

他就曾经给许多国外的朋友写过信,他也得知了一个消息,帝为了阻止人才回到国内,可是利用了不少舆论等手段,来对国内进行抹黑,这也让一些本来想要回国的科学家,心生犹豫,再加上帝国使了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一部分人从而放弃了回国的想法。

不仅是两人。

此时在屋内的二十多位专家、教授,在看完资料后,都在互相讨论,在两人的旁边,几人这个时候就谈着我无线电通讯的问题。

在卫星上装无线电,这功能确实有可能实现。

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就比如如何抗干扰,这个就是一个难题,毕竟宇宙中各种辐射太多了,这些辐射都有可能影响到无线电的信号。

此外传输距离也是一个问题。

在现场也有天文方面的教授,听到几人的讨论,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想了想道:“在理论上,卫星的近地点,大约距离地球230千米,远地点则是950千米左右,在这样的距离范围是可以实现卫星运行的,也就是说卫星上无线电的通讯距离,至少也要是950千米以上”。

这个人的话倒是让几名研究通讯的专家稍感疑惑,其中一个人就道:“为什么最近是230千米,最远是950千米?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因为卫星的运行,他不是一个圆,而是椭圆,咱们的地球就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点上,卫星是围绕着地球转,这自然就有最近距离和最远距离。”,说着那一位教授,还在一张纸上画了画。

对方这么一说几人就都明白了,这也让几人松了一口气,因为短波通信利用电离层反射,通讯距离已经达到了数千公里以上,那么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了。

还有就是太空的环境问题了。

如何对抗强辐射、如何应对高低温的交变等等!这些也都要解决,在一致都认为在卫星上装无线电的可能性可行后。

众人又讨论起了在卫星上装雷达可不可行。

之后又开始讨论安装电视摄像机、可见光照相机、红外相机、辐射计等的可能性。

像是电视摄像机,1939年就比较成熟了。可见光照相机要更早,在1839年就已经走向实用和普及。红外相机在1917年,第一个光子探测器就已经制作成了。辐射计也是如此,自1881年发明以后,现在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而这几种每一个的侧重点又有不同。

电视摄像机就可以用于拍摄气象变化,从而帮助气象学家,分析出未来的天气情况,检测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

更是可以连续获得动态图像,将目标区域的情况传输回地面站,也就说他可以直观的展示动态视觉信息,让人们看到关注目标的动态变化。

可见光照相机,重点在于拍摄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图像,人们可以用他来绘制地区,了解地理地貌,山川河流的变化,记录地物分布。

红外相机的重点则是侧重于侦查,对隐藏起来的建筑物中,或者对军事人员进行监视,之所以它更侧重于侦查,这是因为它能够发现目标与周围环境的差异,也就是说它无论白天黑夜,全天都可以对目标进行监视。

最后的辐射计。

它可以根据辐射数据的分析,来判断出气压、湿度、温度等气象情况,也可以对海洋等进行观测,为气候模型提供数据。

一个个讨论过去。

越是讨论几人越兴奋,虽然其中很多设施他们并不了解,但这没关系,现场这么多专家教授,总有知道的。

喊上一嗓子,对那设备了解人就会站出来,参与到讨论中去。

这一讨论就是好几个小时。

等到最终讨论下来,众人才发现,资料上写的那些功能竟然都有可能实现,之所以说是有可能,这还是因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缘故。

这些当中要说讨论最激烈的,还要属对导弹的讨论。

没别的原因,主要是李枭所说的哪几种想法太独特了,单制导方式,李枭就提到了五种。

除了惯性制导、无线电制导以外,还有雷达制导、卫星制导、激光制导,很多人都没想到,竟然还以这么多制导的方式。

特别是双重制导方式,更是让人们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