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测试三人组(2 / 2)

德意志的Grw 34\/1 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在1943年的时候就已经服役,还有帝的18“巴祖卡”57毫米无后坐力炮,也是在同一年装配军队的,到了前两年这种武器威力就更大了

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L2 bAt 120 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些在战场上,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也让我动了心思,毕竟无后坐力炮比起传统反坦克炮,有着很多优势。

轻量化、便携性,火力持续性这些都是优势,我就深入研究了一下,像是这个后喷射火药燃气的设计,我就是根据帝的20型无后坐力炮来的灵感,还有轻量化与机动性,我也是想到了我们国内现在的情况,

这才在保持威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轻了其重量,炮的炮管之所以设计这么长,我也是参考了18的膛线炮管结构,为的就是保证火药燃气充分向后喷射,从而可以有效抵消后坐力。

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我就是为了弥补步兵对坦克、装甲等的需求,可以说这款炮他是介于火箭筒和反坦克炮、榴弹炮之间的产物。”。

吴教授听的认真,还时不时的会点点头,看到李枭没有下文,这让他一愣:“没啦?”。

“没了。”。

“怎么会没了呢?后面呢?”。

“就这些啊!有了武器的定位,有了研究的方向,还有其它武器可以作为参考,干就完事了。”,李枭瞎扯道,他哪里来的设计思路啊!就这还是他查找资料的时候看到的。

还让吴教授不由倒吸了口凉气,他们研究武器,需要先研究武器的定位,在之后就是研究武器的技术原理。

然后才能工程化,这其中就属第二部最耗时间,一些问题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可到了李枭这里……。

看吴教授还看着自己,李枭又道:“有什么不对吗?知道了需求,有了定位,自然而然不就能制造出来了吗?”。

闻言吴教授细想了之前李枭所说的那些话,这次发现李枭的研究过程,和他们研究的过程有些不一样。

李枭设计武器的时候,在第一步就对后续研究中,需要哪些技术想好了。

就比如炮管的设计。

直接就想到了要用长炮管,以及火药燃气向后喷射的设计,要是他们在定下设计方向后,才会慢慢去想如何去一步步解决其中遇到的困难。

这给了吴本意一种怪异的感觉,他总感觉李枭这不像是在研究武器,反倒是像是在有了成品以后,进行倒推。

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结果。

这也让他有些羡慕道:“有时候我真想打开你的脑子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这可不行,我这脑袋可还要留着为国家做贡献呢!”,李枭也开了句玩笑道。

这也让吴本意、杨团长两人忍不住笑了笑,笑过之后,几人也就研究起了如何测试的问题。

对于这方面李枭虽然查了不少资料,但对于这个年代的武器测试的资料,他真没找到多少,大部分都是后世的一些资料。

不过好在有吴本意这个武器专家在,对于这方面吴本意可是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