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我何时可以回去 > 第158章 深耕同化吕宋

第158章 深耕同化吕宋(1 / 1)

随着朱允炆与朱棣的争霸战陷入白热化,林墨愈发坚定地将重心转移到吕宋,决心在此地深耕细作,打造出一片稳固的根据地。他站在吕宋都城的城墙上,俯瞰着城中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与谋划。

在政治上,林墨着手构建全新的管理体系。他保留了吕宋皇族的虚名,赐予他们华丽的宫殿和丰厚的俸禄,让其继续维持表面上的统治,以安抚当地贵族和百姓的情绪。但实际上,他在各个重要部门安插了大量从台岛带来的亲信和培养的本土人才。设立了政务院、军事部、财政部等机构,政务院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由李明担任院长,他凭借着出色的治理能力,将各项政令梳理得井井有条;军事部由陈风统领,负责吕宋的防务和军队建设;财政部则掌管着财政收支和经济规划。林墨还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律法,规范百姓的行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同时鼓励民众举报贪官污吏,一经查实,严惩不贷,一时间,吕宋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经济领域,林墨大力推动贸易发展。他在吕宋的多个港口修建了大型码头和仓库,完善港口设施。派遣船队频繁往返于吕宋与周边国家之间,与暹罗、爪哇、马六甲等地建立了紧密的贸易联系。吕宋的香料、丝绸、珍珠等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换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木材等物资。为了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林墨还引入了台岛的商业制度,设立商会,规范商业交易,保护商人的利益。同时,他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开设作坊,生产陶器、铁器等商品。在林墨的推动下,吕宋的市场日益繁荣,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穿梭其中,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

军事方面,林墨加大了军队的扩充和训练力度。他以台岛的军队为蓝本,在吕宋招募了大量青壮年,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除了配备新型火枪、火炮等先进武器,还专门设立了军事学堂,邀请台岛的军事人才担任教官,教授士兵们先进的战术和战斗技巧。陈风每日亲自督导训练,士兵们在烈日下摸爬滚打,进行队列训练、射击训练、战术演练等。为了提升海军实力,林墨下令扩建造船厂,建造更多更大的战船,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在吕宋周边海域进行巡逻,保护海上贸易航线的安全。

此外,林墨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可谓深入骨髓。在他眼中,文化教育乃是吕宋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基所在,因而亲力亲为擘画蓝图。彼时,他派遣得力人手,深入吕宋各地山川城镇勘察,精心选址,而后大兴土木。于繁华市镇中心,一座座学堂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四方学子纷至沓来,求学问道;在清幽山水之畔,也错落建起学堂,山水相依间,为莘莘学子营造出宁静致远的学习氛围。

学堂建成后,林墨深知师资的关键作用,遂广撒英雄帖,不惜耗费重金,遍访四方。他听闻某大儒在中原声名远扬,钻研儒家经典数十载,见解独到,便不远千里派人携厚礼相邀;又得知某地有一隐士,虽隐于山林,却对天文地理、算术等实用之学造诣颇深,便亲自修书,恳请出山任教。一时间,诸多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齐聚吕宋,投身教育事业。

在招生方面,林墨力排众议,彼时朝堂之上,诸多保守势力认为学堂应专供贵族子弟,平民愚钝,无需接受教育。但林墨据理力争,他深知唯有知识的火种在各个阶层都能熊熊燃烧,才能为吕宋这片土地培育出大量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下令张贴告示,明文规定学堂大门不仅向贵族子弟敞开,还大力鼓励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入学读书,甚至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补贴,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这股如春风般席卷吕宋的学习浪潮中,亲大明的贵族们宛如率先感知春江水暖的鸭子,表现得尤为积极踊跃。他们率先响应林墨的号召,将自家子弟纷纷送入新建学堂,同时,为彰显对教育的支持,不少贵族还主动捐出土地、钱财,助力学堂扩充规模、增添教学器具。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吕宋人开始重视教育,一场知识革新的热潮在吕宋大地蓬勃兴起 。。

吕宋的拉蒙家族,在当地贵族圈中堪称巨擘,影响力根深蒂固。家主拉蒙独具慧眼,敏锐察觉到学习大明文化将为家族带来不可估量的机遇。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先引领整个家族投身于学习汉语和大明礼仪的热潮之中。为了给家族子弟创造最优质的学习条件,拉蒙不惜一掷千金,从遥远的台岛聘请来饱学夫子。这些夫子遵循大明的教育传统,在家族那宏伟庄严的城堡中开设私塾。私塾的课程安排紧凑而丰富,不仅要求家族中的适龄孩童每日按时到校,接受系统的知识熏陶,就连事务繁忙的成年族人们,也被拉蒙严格要求,每日必须抽出固定的时间,静下心来研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在拉蒙家族的城堡中,时常能听到朗朗书声,那是族人们在夫子的教导下,逐字逐句品味经典的韵味。

拉蒙家族的公子们,更是将对大明文化的热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身着剪裁得体、款式典雅的大明长衫,长衫的面料或为细腻的丝绸,或为柔软的棉布,随风飘动时尽显儒雅之风。头上则端正地戴着儒巾,那儒巾的样式依照大明规制精心制作,每一处褶皱都透着讲究。他们时常穿梭在都城那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或出入文人雅士云集的诗社、书院,与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他们对诗词格律的娴熟运用,对经典典故的信手拈来,引得过往路人纷纷侧目,投来惊叹与赞赏的目光。一时间,拉蒙家族公子们的风雅之举成为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也在无形中带动了更多人对大明文化的向往与学习。

另一位贵族小姐伊莎贝拉,自幼便对神秘而璀璨的东方文化心驰神往,尤其对大明的服饰文化情有独钟。她不惜花费重金,命家族中技艺最为精湛的裁缝,仔细研究从大明商船带来的服饰图样,精心制作了多套精美绝伦的汉服。那细腻的丝绸面料,在日光下泛着柔和光泽,绣工精致的花纹栩栩如生,仿若诉说着古老东方的故事。伊莎贝拉身着汉服,穿梭于吕宋各类高端社交场合,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恰似从画中走来的仙子,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不仅如此,伊莎贝拉怀着满腔热忱,主动在自家那占地广阔、风景如画的庄园中举办大明文化沙龙。她诚挚地邀请吕宋的贵族名媛们前来参加,沙龙现场布置得古色古香,处处洋溢着大明风情。茶艺展示环节,茶艺师手法娴熟,滚烫的热水注入紫砂壶,茶香瞬间弥漫开来;书法桌案上,毛笔挥洒,墨香四溢,书写着东方文字的独特韵味;刺绣区域,绣娘们飞针走线,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呈现在众人眼前。在伊莎贝拉的带动下,吕宋上层贵族间迅速掀起了一股 “汉服热”。众多贵族女子竞相追捧,纷纷效仿伊莎贝拉,以穿着汉服出席社交活动为时尚,仿佛穿上汉服便拥有了别样的高贵气质。

这些亲大明贵族的举动,恰似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吕宋社会中激起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普通百姓们每日为生计奔波,虽生活质朴,却也时刻关注着上层贵族的动向。当他们看到贵族们对大明文化如此推崇备至,内心不禁涌起好奇与向往,纷纷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家庭,哪怕节衣缩食,也毅然决然地将孩子送入学堂,满心渴望孩子能学习大明文化,借此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为家族谋得更好的发展。

林墨作为吕宋发展的关键推动者,目光如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难得的契机。他深知文化教育对一个地区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当即决定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在各个学堂中,增设了更多与大明文化相关的课程,从儒家经典到诗词歌赋,从传统礼仪到手工技艺,一应俱全。同时,为了让大明文化能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到吕宋的各个角落,林墨组织学识渊博的学者,编撰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文化教材。这些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简洁明了的插画,将深奥的大明文化知识娓娓道来,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轻松理解、吸收,助力大明文化在吕宋大地落地生根。

然而,林墨在吕宋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一些势力的不满和嫉妒。周边一些小国家担心林墨的势力扩张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暗中勾结,试图联合起来遏制吕宋的发展;吕宋本土的部分贵族,虽然表面上服从林墨的统治,但内心却对权力被削弱感到不满,时不时地制造一些小麻烦,妄图夺回失去的权力。面对这些潜在的危机,林墨早已有所准备,他不动声色地加强了情报收集工作,密切关注各方动向,同时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势力,等待着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