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87(2 / 2)

说完参加报业的重要意义和本报坊的前景展望,李佑开始详细介绍技术性问题。“版面其一,主要是议论朝政,或者写朝廷之事。主题或可自采,或者由报坊选定题目,以待诸位议论,稿子好便可以发在报纸上

说是议论,其实是批评,万般事务总能挑出错来,挑出一个错就要朝廷深思一刻钟”

便有人问道:“我等无权无势,随意批评朝政,容易引起种种不测。”

李佑鼓掌道:“说得好所以本官定下了约法三章,望诸君遵守。一是语不能涉及君上;二是不得辱骂诽谤三品以上大臣;不得宣扬大明律所禁之事。除此之外,应当无碍

若尔等还不放心,批评之外仍可发一篇辩护的作为衬托。有贬有褒,以此对照,显得毫无偏私,从而叫别人说不出什么”

“版面其二,主要是京城百态,大抵是民间和权贵官宦之家的故事。要写什么东西,只须记得重点围绕两个词来办凶杀与情色”

“哪两个词”众监生哗然,以为自己听错了。

“尔等没有听错一是凶杀,二是情色,百姓喜欢看这些当然,本官之意并非是宣扬这二者,但是我们要搞批判式报道

本官要通过凶杀和情色案件向百姓普及法律常识,让百姓知道其严重后果所以写完事件后,要加几句议论批判之词,让读者知道这是错的

大小案件往往都要通过兵马司,所以本官打算依托五个兵马司,设置五个报站,图的就是消息便利。”

有悟性的人,仿佛在冥冥中已经领悟到了某种真谛。

“版面其三都是商家消息,这个不需尔等太过于专注,尽都包在本官身上如果你们有兴趣,本官亦不反对”

“版面其四,专登九州趣闻,京城之外的新鲜事情。故而本官要在崇文门税关也设置报站,与外地客商沟通便利。对了,京城有不少红毛鬼罢若有精通汉字的,也可叫他们写几篇文章发表”

最后李佑道:“大体上京师五城各派驻主笔十人,负责各坊铺的消息。崇文门税关派驻十人,负责搜集素材其余人等作为主编,留在报坊。”

这时候有个二十八九岁的监生站出来,对李佑的说法质疑道:“听李大人意思,大部分主笔都要分散在街头巷尾,宛如三姑六婆般打听消息恕在下难为,实在做不得此事。”

李佑讲的口干舌燥,一边低头喝茶,一边分析自己的表现。猛然听到有人这么拆台,心里不由得大怒

本来他这非官方报坊想要招用大批监生就不容易,费尽周折的达成心愿,却在第一天就猛然到个如此败坏气氛的。

气氛和心情是可以传染的,如果任由他散布消极气氛,只怕整个报坊人心都要被带坏。

必须给他一个教训李佑不动声色的将茶杯放回案上,在名单上看到了该监生的姓名,沉吟片刻,轻描淡写的动手将此人的姓名删去。

此后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这个监生说:“好,你去吏部报道罢,云南贵州的县教谕随你挑。”

其余七十九个监生哗然,这才记起,李佑不但是报坊大东家,还是负责风气的国子监督学,有一定权力调配监生。已经上了名单的监生想在他面前玩个性,无异于找死

那站出来的监生慌了,他是放不下身段下基层,所以想走,但真不想去万里之外的云南贵州当教书匠

再去向李大人求饶,但李大人却对他置之不理,只顾对着众人说话:“你们很快就会发现,报纸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东西只要你们肯听我的,保证尔等感到给个小小官位也不换”

这个时候,七十九个主笔和主编们看看那位即将远赴万里的前同仁,怎敢不相信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617章 卖的是什么

直到现在,李佑才觉得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大部分都渐渐消除了。法律上,有天子金口玉言的“试行看看”;技术上,委托归德千岁从宫中经厂“借”出了铜活字;人力上,在国子监几乎有取之不尽的读书人可供使用,天子脚下工匠更是不缺的。

至于银钱方面,问题也不大。去年年底李佑通过煤炭的事情,黑吃黑的从倒台公公们手里捞了一两万两,虽然分给了归德长公主一半,但手里也落下了不少。实在不行还可以从银号借贷,所以暂时不必为银子发愁。

李大人踌躇满志,情绪日渐兴奋,誓要开一代风气之先这算是穿越以来的第一次无中生有的创新型事业罢。

想到此还得感谢朝廷大佬们剥夺了他在国子监办报的权力,否则在朝廷框架的束缚下,他怎么可能如此尽兴的一切自由发挥

这次办报,李佑的很多要求和规划甚至都可以让时人感到惊世骇俗。他心目中有几个技术指标,比如刊印密度要隔日出版、发行时效要当日到达、版面内容每期要有一万六千字等等。

放在这个生活节奏慢悠悠、一个月前的新闻也算是新闻、熟练工匠一天只能刻两百个字、一本道德经才五千个字的时代,李佑提出的这些指标称得上是相当超前的要求。但在李大人心目中,这才是接近上辈子印象中的那种报纸,而不是街头小传单和大字报。

为了达成理想中的效果,李佑陆陆续续在短时间内堆积了大量人力,只为办出他所认为的现代式报纸。

到目前为止,共计招来了主编二十个、主笔六十个、报坊工匠五十个、负责送报的报人暂定一百个,其他掌柜伙计杂役若干,为了以后开辟小说栏目,还要聘请说书先生若干。若非靠着各方支持,短时间内真很难凑齐如此多人手。

其实国朝的人力成本是很便宜的,便宜到让李佑深入了解后也很吃惊,这也是他敢于一口气大量招人的原因。以他刚刚熟悉的印刷行业为例,之所以更先进的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普及,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

一个熟练刻字工每天工薪只有几分银子,一个月下来不超过二两。如此书坊多请一些便宜刻字工便足以应付印书需求,与活字印刷相比也就慢点而已。熟练工匠都如此,其他更可想而知。

不过饶是人力便宜,但李佑报坊折算下来,每个月付出去的人工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