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杀戮沸腾 > 分节阅读 73

分节阅读 73(2 / 2)

这部影片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信息。

1罗德和缅因为什么会来汽车旅馆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给了汽车的仪表盘,可以看到仪表盘的油量指针已经接近低了,所以答案是,他们的汽车没油了。当然从影片接近末位处也可以发现,当时罗德向巴黎要卡车钥匙,目的无非是想离开这里,但是他不是有警车吗,为什么还需要卡车呢,那是因为那辆警车没油了。

2哪些细节暗示了罗德有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警察

罗德下车向旅馆老板展示其警察证件时,并没有完全打开证件。只是快速地晃了一下,一个真正的警察至少会完全展开一到两秒;罗德押解缅因回房时,缅因说的话耐人寻味我穿着囚衣,他为什么要强调自己身穿囚衣这一点呢,暗示本来罗德应该与他一样穿着囚衣;罗德脱下西装后,毛衣上有一片血迹而且有刺穿的洞。这点是最明显的,通过血液的颜色可以判断沾上去并不久,这暗示着衣服并不是罗德的,因为他本人没有受伤的迹象。

3吉妮和路易为什么一直向前开,直到艾德向他们招手让他们停下

艾德请求路易他们将他送到马路的另一边。吉妮说那一边水更深。这就表示他们是从对面过来的。既然是从对面来的,现在又要回去呢我想是因为前面的路也不通,所以他们只好折回来,没想到原本过来的马路上也出现了一个巨沟。这样他们只好也住在汽车旅馆了。

4小男孩为什么会有汽车旅馆的钥匙。为什么要在杀人现场放置一把钥匙

因为汽车旅馆本身是一个虚构的场景。是根据小男孩童年的遭遇化成的,那些带有号码的钥匙象征着母亲与不同客人在汽车旅馆的交易,这正是他内心痛苦的源泉。小男孩拥有这些钥匙不足为怪。他本来就有。

5缅因口中的秘密是什么

缅因被抓后,告诉赖瑞他也有一个秘密,他口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仔细看影片,发现缅因逃跑的方向与汽车旅馆相反,但是最后他却又回到了这里,这表明身处此场景的人是无论如何也离开不了这里的,缅因发现了这一点,发现了整个旅馆的不合常识性,他本想告诉赖瑞这一点。同理,影片后面巴黎想要跑路时,艾德让她留在这里,也是因为艾德知道无论怎么跑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虚幻。

6这11个人格有什么象征性

提姆西代表了麦肯内心的所有怨恨;乔治和艾莉丝代表麦肯心中对一个正常家庭的渴望;卡罗琳代表了母亲年老色衰渐渐不受客人的喜欢;吉妮和路易代表了年轻时候麦肯的母亲和父亲不成熟;赖瑞代表了母亲所犯的盗窃罪;罗德和缅因代表母亲现在仍旧在监狱服刑;巴黎代表了母亲“妓女”的身份;艾德代表了提姆西所有的善良与正面思想。

7艾德为什么喃喃自语念出那首诗那首诗的意思又是什么

asgogustairs,itaanasntthereagaiiwishhedaway

一般人认为这首诗是麦肯的邪恶人格编造的,对此我不能够认同。注意诗中的he,表示的是他,是一个人,而且用了wish,小男孩会用这种词吗

看看他再影片最后说的话,对比这首诗,很难想象邪恶人格会写出这样的诗,这明明是绝望中的小孩的求助。

我认为这首诗是麦肯本人,在人格分裂之前写下的:

麦肯上楼去找他妈妈,结果发现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嫖客,这个男人常常找他妈妈,而每次的这个时候他就只能够被抛弃在一边,所以他心里很恨这个男人。

但是最近男人似乎不来了玩腻了,如果没有男人来那么妈妈就可以陪他了,所以麦肯内心希望男人永远不会再来。

这个he指的就是那一个个的嫖客。此时的麦肯心地还是善良的。麦肯本身只有两个化身,一个是提姆西负面另外一个是艾德正面,其他的化身都是关于他母亲的。所以艾德拥有这份记忆并不奇怪,他在潜意识中封存了麦肯的童年记忆,在经过一系列事情后关于麦肯的一小部分童年记忆他自己并不知道从脑海中复苏,不自觉地将这首诗读了出来。

8艾德最后为什么会与罗德同归于尽他在死前对罗德说了些什么

艾德听了医生对自己说的话,认识到自己和汽车旅馆中的其他人其实都是麦肯的不同人格。同时在这几个人格中还藏着杀人犯。

医生交给艾德的任务其实有两个,一是找出其中的凶手,二是减少人格的数量。这时候艾德的部分童年记忆可能已经苏醒了,艾德意识到其他人很可能都是无辜的,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自己潜意识里认为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自己根据童年遭遇构建了汽车旅馆,自己一步步杀死其他人格,因为汽车旅馆本身为虚构,所有无论事情看起来有多么荒谬。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场景本身就是自己构建的,所以想让谁死就让谁死。

艾德听医生说四年前一个人格杀了很多人,再联想到自己的短暂性丧失意识,更加确定自己就是那个坏的人格。

所以艾德决定赎罪:他原谅了自己的母亲让巴黎成为唯一的人格。与另外一个人格罗德同归于尽。仔细看影片。艾德死前对罗德说了些话。只不过只有口型没有声音。通过口型可以知道,罗德说他并不是凶手,艾德说他知道iknow。

至于艾德杀死罗德的理由。一是为了完成医生的嘱托减少人格,二是如果他不这么做直接自杀,很可能最后存在的人格是罗德而不是巴黎,他不希望这样罗德是个罪犯,这一点身为警察曾经的艾德应该早就发现了。所以艾德选择同归于尽。艾德完全不知道提姆西还活着。

分析总结:这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

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这句话被萧轩加了着重号两道下划线

电影中的主角人格有: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恋。

因母亲身为妓女,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妓女,十分厌恶妓女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