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老摇摇头道:
“你啊,是身在局中,就乱了心志。武岚的问题实质上是省政府和几个大市的博弈问题,但这打的是神仙架,是暗里的,外人最多只可意会。但明里的是打的企业改制这张牌,这是全社会现在迫切关注的问题,这张牌打好了,陆政东的名声,会上升到一种怎样的程度,真得很难预料,这恐怕也是有些人敢把陆政东当枪使的依仗之一。这真是互利双赢啊”
杨梅是一点就透,一下就明白了辛老话里的意思,陈省长要的是政令畅通,或者说是在全省的权威性,这就是暗的,而陆政东却是名声。
“发现或者提出有预见性、前瞻性的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促进企业改制的在更为科学有序规范中进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恐怕连为国企一直在苦苦找寻出路的最高层都很感兴趣,加上其背景,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明前途”
辛老似乎很有些感怀的说道。
杨梅见辛老似乎是陷入了缅怀波澜起伏的过去,也微微放松了一下拘谨的心情。辛老的话也让她感触良多,不由就想到两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也许当年的辛老也是如陆政东一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当年的姚广田也是如同这般,得到了领导的垂青,很快就一飞冲天。杨梅心里也不由浮现出当年姚广田意气风发的模样
“根据我的推测,省里可能会派遣工作小组,赶赴武岚进行一次详细深入的调查,根据目前省里两位主要领导的想法,很有可能会把陆政东,选入这个调查组的名单之中,那伴随着这场调查的,很有可能是一个让你和广田忍受不了的结局。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陆政东迅速的得到他预期中的利益,凭陆政东的智慧,他应该会明白这其中有着怎么样的内幕,当然,在适当的时候,能点陆政东一下最好,这样双管齐下,我相信陆政东会做出一个聪敏的选择,就算他不做,他的几个长辈也会替他做的,毕竟这里是西河而不是京城,他们希望陆政东在西河走得能够顺利些。”
“而陈省长的底线是要政令畅通,只要满足这样的底线,陈省长肯定不会穷追猛打,毕竟省里的一把手是杨书记,杨书记肯定是协调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的,稳定,这是大局,杨书记肯定也是不会往更深层次追究”
整个脉络在辛老的解析中一下就变得清晰起来,她对于辛老所吩咐的该怎么做已经有了想法,她的双眸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辛老看见杨梅的整个人一下似乎变得明艳起来,亲昵的抚了抚杨梅娇嫩艳丽的脸蛋,道:“小杨,你要是个男儿身,你要是当年走上仕途,今天恐怕也是个人物,广田和你比起来,真得是太过书生气了”
第143章 手心手背
陆政东很快就感觉到局势的发展有些异乎寻常,很快他就得出了判断,省里有人要利用此事做一篇文章,只是到底是冲什么而来的,陆政东还有些没有看透。
究竟是指向武岚,还是指向的是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这一重大问题
如同一道分析题,问题不同以及提问的方式不同,那么解题的方法也就有多种多样。
如果是指向企业改制,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是大了一点,但陆政东还算比较容易理解,看到问题,知道要解决问题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开药方,这个药方应该怎么开,许许多多的有识之知士都在群策群力。
但这个矛头,如果直接指向的是武岚,那剑峰所指又是哪一个层面不会指的就是武岚市一级的人物吧。
腐败问题,已经渐成燎原之势,中央抓了典型,各地方也在抓典型,武岚就是省里要抓的典型
那是冲张力明而来的陆政东看了一场春戏,自然首先就想到的是张力明,按照陆政东的所知,生活问题往往就会与腐败问题画等号,在他所知的查处的腐败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是二者相依相存的。
只是省里拿地市一级主要领导开刀,不说是不敢想象,但由于影响面实在太大,也应该是会非常慎重,不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猛
陆政东的脑子很乱,但他非常清楚的是从云雾到武岚这样的调研安排,肯定也是有人有意为之,人家是早就等着他提供某些情况。
师出有名,这恐怕就是有的人希望他做的。
看来有人是对他有足够的了解,知道他在长滩的所作所为,也清楚云雾、武岚两地企业改制造成的国资流失,这里面肯定是存在一些硕鼠,按照他在长滩的行为方式,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摆明了就是想让他冲在前面去打老虎啊
打虎英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没有强悍的实力,肯定是打虎不成反倒被虎所伤,甚至成为老虎的一顿美味大餐。
在西河有这个冲劲,有这个实力,有这个热血来做打虎英雄的人并不多,第一岁数不能太大,岁数大了,棱角被磨得差不多了,冲劲就少了,阅历多了,经历多了,顾忌就多了。
第二,要有坚实的实力基础,没有的话,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会被波涛卷走。
第三,那就是有想法,有想法才会有去打虎的动力,当年的小蒋在黄浦江的打虎行动虽说虎头蛇尾,但就是这么一场不算成功的作秀,为他赢得了无数的喝彩和人心,除了为父分忧之外,这恐怕也是小蒋当年挺身而出的重要原因。
而他年轻、有想法级别不高也不低、后台硬扎,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无论你拥有怎样的一种实力,在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的时候贸然而动,都会遭到某种意义上的抵触和谴责。
而选择他的人知晓他的身份势力,以及他在西河的所作所为、具体情况,并且对他的心理进行了非常准确的揣测和推断。他就是一杆枪,或者说是一个捅破某层窗户纸的棍子。
这并非陆政东的目的,打虎只不过是附带的东西而已,陆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在打虎之上,而是希望藉此引起高层对于整个国家层面的企业改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对其进行规范,堵住一些大的漏洞,这远比打一只老虎意义更为重大。
但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陆政东也是不能回避,就借用自己的手的人敢于招惹自己来看,所表现出的实力应该还不错,弱肉强食,这才是规矩中的规矩,加上自己也不是一无所凭,在这件事中全身而退还是有可能的。
但事情的发展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他托周毓宁转交吴教授的关于企业改制的一些思考,吴教授并没有用其作为其研究的材料,而是署名陆政东在其主持的经济理论杂志经济窗全文发表,而且做了点评,称其是既来源于实际工作,又有理论深度,实在是没有什么斧正的必要,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也对此作出了点评,当然其中也不乏批评者,称国企改革本身就是个新生事物,弄那么多条条框框,束缚手脚,对国企改革反而不利。
文章一出,先在理论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紧接着随着文章被更多的媒体转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