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1(2 / 2)

而陆政东在安新这一年在经济上的表现那更是只能用精彩来形容,有一个会搞经济的市长当家,对于搞企业的人来讲是求之不得的,特别陆政东是支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这对他们来说更是福音。

但能搞经济,并不意味着会搞政治,虽然目前陆政东在和詹继东的斗法中占据上风,但这样的事情却是要笑到最后才算真本事,暂时的胜利不足以说明什么

第71章 大局观

以陆政东的年纪来看,阅历方面应该远远不如自己,他哪来的这副举重若轻的安然

陆政东在上层有足够的背景,可这不能完全成其为理由,那样的人他也见识过,可没有一人拥有他那种智慧。

那个座谈会从开始到他离场,始终以他谈论的话题为中心。不像从前那般,领导讲话后,就各顾各的。在市真正上得了台面的,形成一个圈,紧密围绕在领导的周围。

经济资本围绕权力资本,这是常态,当然实力达不到的,一般也都很有自知之明,不会往领导跟前去凑热闹,也就是在一边眼巴巴的看着,谈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

而陆政东和其他领导不一样,那一天不管实力强弱,都照顾有加,实力强能够体会得到他的看重,实力弱的也能兼顾到,在他的带动下统统围绕在他的身旁,思维也跟着他的话语跳跃,一会儿政治,一会儿经济,一会儿宏观,一会儿又回到了市。仿佛一切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好似紧紧掐住了众人的政治经济命运。那天,陆政东给他的感觉就是这样。

陆政东发出一种很强烈的信号,他的到来就意味着安新改变的开始,而从那天的座谈会开始,安新大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之前一年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能够以而立之年成为一重要工业城市的市长,这仅仅是有后台是远远不够的,而其前程更是用远大来形容都显极为苍白。

只是陆政东这样年轻也是一个问题,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能力什么都够,但资历和经历还是不够,这是一大问题。

而且詹继东得到省委江书记的支持,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谁压过谁,其实还真是难讲。

杨必忠想了好一会才回答道:

“影响的因素太多,我也看不清,其实看不清这样的事情不要紧,就一个办法,从参与到这些手握重权的游戏当中去,却能够与各个圈子都有所交集,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杨必忠指点着杨思瑾,做大做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一吹响,国内各地,特别是沿海那些嗅觉灵敏的资金充裕巨贾都纷纷有所动作起来。以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或许又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遇。

安新看陆政东这样子,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支点,杨必忠在得到西部大开发之后就马上让手下做了一些规划,很快下面的人都拿出了好几份发展方案。

怪不得这些年国有企业在与私营企业的叫阵中,始终处于下风,两者工作效率,那输得是的确不冤。

但真正要做大做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某些国企还有某些民营企业家,运气好赶上了某个节点或者机会,企业赚了一大笔,于是就得意忘形叫嚷着我要如何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

杨必忠对于这样的人嗤之以鼻,做大做强容易,但是做到有质量的做大做强难。

特别是在国内,企业要做到有质量的做大做强,那是相当的困难,这绝对不是嘴巴里叫嚣两句就可以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做过程。

这涉及到一个长远的规划,而非简单的弄点经营多样化,做企业需要有激情,需要有胆识,但是不能无知,那些叫嚣的企业家,不外乎就两种人,一种是还未踏入上流门槛的爆发户,一种就是和某些政府官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只会头脑发热拍拍脑袋,实际上却是一知半解反正企业也不是他的,钱也不是他的,只要企业看着大了,出名了提拔了,今后企业会如何,那和他不相干。

杨必忠想象的做大做强,那是要立足长远,他是看到了机会,但是究竟用多少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和企业转型升级,那是需要进行详细论证的。但一个大前提就是不影响现在盈利比较好的部分的运行。

杨必忠生在解放前,经历过国内的历次运动,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于多变的政策总是有着深深的恐惧。

从解放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有多少人身价暴涨,一夜巨富可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政有多少人因为政策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输得精光

前者,大家知道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对于后者,知道得人不多,就算知道也不过唏嘘几句,没有经历的人是不会体会那种切肤之痛。

所以在进行这种关键性决策的时候,杨必忠很是小心谨慎吧。

他在安新还算是一号人物,但毕竟是民营企业,资产有限,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不能白白的打水漂,就算是能拿下安新汽车也不能一下子就投入巨量资金,不然市里的领导层面一有变动,说不定这笔资金就陷入了泥潭,再也拔不出来。

女儿毕竟年轻,做事冲劲足,看事情总是喜欢往好的方面想,对于风险的考虑就欠缺了些,这其实也正常,毕竟女儿不是他这样的年纪,做事太过谨慎,所以对于女儿接班的事情他很清楚不能回着急,必选要对其长达数年的培养,这个时间至少得需要七八年,在经过艰苦的磨砺和接受风雨的洗礼之后,才将他们真正推向前台,那才是时候。

两个人最后定下了这件事的对策,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对于安新汽车厂那也不能就这样放手,做好该做的工作,但是也不急于出手,父女俩决定,由杨思瑾先试探试探,这样不用他亲自出面,到时候进退都留有余地

杨思瑾想了许久,还是觉得父亲这样做最保险。

陆政东对于安新汽车如何解决也已经有了一个通盘的考虑。

既然安新汽车要脱困,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其做大做强,成为一个真正的汽车制造企业。汽车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制高点,上下游企业之间,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之间,会自发地排除地域障碍,合力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备的产业集群。做好了对于下游产业的带动不言而喻。

而且税收不会少,而最现实的就是能解决目前安新市最急需的就业问题。

在国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招聘正式员工,还是那种不在编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