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疑惑归疑惑,尤金忠也想把有些事情给书记汇报汇报,于是趁着没有发地产老板纠缠的时候赶紧也从了门。
车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面包车,在棚户区社区入口处,陆政东和罗浮黎走下车来,步行向棚户区里面走去。每走几步,陆政东都会在破旧的房屋前、拥挤的巷子口驻足凝视。这里居住的煤矿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多为低收入困难群体,全部在采空棚户区改造范围内。
一行人见陆政东熟门熟路的,不禁都有些好奇,陆政东回头淡淡的道:“这里我来过,不过当时连名字身份都没脸报,我张不开那个口。只有站在这里才会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叫二元城市,什么叫做冰火两重一天。”
第135章 冰火两重天二
“这里我来过,不过当时连名字身份都没脸报,我张不开那个口。”
陆政东顿了一下道:
“只要是稍微有点办法的,都已经从这里搬走了,留在这里的都是家庭非常困难的家庭。”
一行人脸色都有些凝重,看着巷子,巷子两侧,家家户户紧紧相连,狭窄之处,连两个手臂都无法伸展,而沿着巷口看进去,里面两侧都是破败不堪的房屋,下过雨的地上,行走在其上满是泥泞,陆政东和一行人从一条巷子拐到另一条巷子,深一脚浅一脚,一路前行。
巷子里面,一位妇女看到这一群一看就不像是普通人的一行朝她走来,赶紧转头躲避。陆政东快步上前,热情地招呼她:“老大妈,我们可以去您家看看吗”
“这是市委陆书记和罗市长,来考察我们棚户区来了。”
一介绍,这位快六旬的老大妈叫辛金兰,显然和这样一群人的不期而至,让正站在家门外的这位女主人感到意外,有些“措手不及”。
“可以,可就是我们的家太破了。”
辛金兰的双手在身上使劲地擦拭了几下,显得很是有些难为情,但是还是回身把陆政东等人领进了门。
陆政东打量了一下房子,屋子黑乎乎的,电线盘根错节,问道:“这房子多大,住几口人”
“四十来个平方吧,我家四人都住在这里面。”
一个客厅,一间卧室,一个临时搭建的厨房,加在一起不到三十来个平方米,构成了这个家的全部。
辛金兰正回答间,一滴水吧嗒一声滴在了一个随行人员的身上。
“昨天下过雨,房子有些漏水,本来一直想修修,老头子腿脚又不方便,所以一直没修。”
看到这状况,女主人更是有些窘迫。陆政东又进了侧面的厨房,低矮的小厨房最多三、四平方米,地上,除了灶台和一个煤气罐之外已没有多少容身之地。陆政东走到厨房里面,从灶台边到床铺旁,从开裂的墙体到有些下沉的地基,陆政东凝神察看,伸手抚摸。看到一处不通风的角落里也要住人,陆政东的脸上透出别样的关切,然后对其他随行的人道:“七口人,这实在是有些拥挤了。”
陆政东看到辛金兰的老伴腿脚,便问道:
“大叔这腿怎么了”
“他一直身体不太好,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中风了。”
听着她介绍着家里的成员,她老伴糖尿病那是富贵病,花钱不在少数,儿子已经去世。在居委会工作的儿媳妇卢福琴独自支撑着家的重担和孩子的学业,还有。
“大叔大妈,在这里住多久了”
陆政东站在老人身边,一脸关切地问。
“有几十年了。”
男主人的话音微微颤抖。
“我和金兰是知青,回来的年头还不算久,他们住得更久。”
随着男主人的解释,谜团渐渐解开,男主人和女主人原来是在乡下工作,退休后,政府帮助解决了回安新户口,按月领取退休金,但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只有跟着儿子儿媳住。
“我母亲也是知青,我跟着母亲,八零年左右才回城,在农村那些年知青是吃了大苦的,我很能理解您当年的奉献和作出的巨大的牺牲,你们默默辛劳一生,党和政府有责任你们解决困难。”
陆政东说着看了看正在家的卢福琴儿子杨东,问道:“学习怎么样”
“学习还不错,在市二中,明年就高中毕业了。”
卢福琴忙回答道。
“市二中是省重点,显然卢福琴充满了骄傲,显然杨东是这个家的希望。”
卢福琴的儿子杨东静静地站在一旁,多少有些腼腆,陆政东便笑着问道:“有什么心仪的大学”
“我想报考军校。军校不用花钱,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陆政东点点头:
“嗯,不错,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老人家,你们有一个好儿媳,所以孙子也才会如此孝顺。”
说着又对杨东道:
“军校其实也挺不错的,我爱人也是军人,看来我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高尔基说过苦难是一所大学,不要被苦难压垮,要让苦难把你磨砺得更加坚强,人之一生,起起伏伏,只有这样你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才能走得更好”
陆政东接着说:“在你身上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将来学成后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同时也要为家人尽孝道你爷爷奶奶不容易,你妈妈更不容易,从你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陆政东说着转过身来,对着一家人道:
“今天我和市长来就是来看看住在这里的大家的具体困难,不仅仅是生活的困难,更包括你们的住房困难。”
陆政东说着对市里和区里的其他人道:
“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