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等特定对象的定向融资,借用征拆款等民间资金,按照也是按照年息十二左右年利率付息,这基本上是全国的一个行情。
这方面出现问题的很多,在座的各位估计都知道前两年宣传得挺厉害的余名县,该县二零零二年各类基建投入二十多亿元,以期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财政能够增加百分之百,而事与愿违,到今年,全县可支配财力仅三亿不到,其中工资、行政运转、银行贷款本息等刚性支出两点六亿亿元,即使剩余部分全部用于还债,每年也仅能还两千万元,还清债务约需要一百年,这样的情况苟延残喘都难,更不要说谈发展了。
还有就是我们邻省的安于市,坐落着国内一家著名企业的产业园。这个项目地几百亩,市政府曾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建设之初,企业方面表示将投入三十亿元,地方政府预估,项目投产后当期就能形成每年三亿元的税收。但事实上最后企业真正投资的只有三分之一,如今每年税收贡献不过五千万元左右,就算从长远考虑,那也是亏得没边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省里有没有据我的了解是有的,不过程度轻重而已。
我之所以讲这些,不是泼冷水,而是要提醒下面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一定要能算账、会算账,这引进的企业到底是不是值得。
有还得要大力提高招商引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会谈判技巧,要在对方要求己方满足条件的同时,也要巧妙的把自己的条件融入在条款之中,不然到时候就会很被动。
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有能力有才干懂经济的干部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这个基础上,我建议是不是在一些合适的地市以及区县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除了大力营造服务型软环境,出台优惠政策之外,还强化招商引资的行政推动作用。在条件合适的地方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即机关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招商,三分之一的人留岗敬业,三分之一的人服务基层,并给各部门下达了招商引资的指标任务,制定明确的奖励政策。同时分行业成立了招商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名领导带队,实施流动叩门招商”
陆政东的话语显得并不高亢,但却是有震撼力,如果说周书明先前的观点意见更具体更微观的话,那么陆政东的论点就更深刻更宏观,而且真正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大家也都听出了陆政东话中之意,周书明刚刚在前面的讲话中暗指陆政东在涉及到环保、安全等方面太过于机械,陆政东在支持周书明要加强项目引进的同时则也是毫不客气的暗指周书明在用人上存在问题。
这才算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书记碰头会,因为这才是党政两位主要领导真正把观点亮明出来。
虽然双方只是在经济领域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意见,而且也是尽可能的求同存异,可是就是这样的异,却是关键,这或多或少的代表着他们在社会事业以及更重要的用人理念的区别
第54章 狼来了
詹继东发现自己很难评价这一场周书记和陆政东之间的对局,或者更为准确的讲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试探,一次真正的火力侦察,双方都似乎摸到对方的底牌。
周书明和陆政东出现分歧,这自然是他乐意看到的,这不但是更有机会报陆政东在安新的一箭之仇,更为重要的是周书明和陆政东越是发生分歧,周书明肯定就越是会倚重他。
可是,周书明眼下也有一些问题,詹继东觉得周书明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处理得有些草率和失策了,这应该是秘书长等人给周书明支的招,而他关于这方面的意见并未得到周书明充分的重视,骨子里周书明还是想要表现出他的政治驾驻力和领导艺术以及掌控能力,可是如此做结果恐怕是适得其反。
周书记在这一次试探上很难讲有什么得分,周书记虽然在地市州领导班子微调上采取了拖的战术,这算是一平局,而周书记提出经济上的事情,则是以己之短搏陆政东之长,这似乎有损于作为省委书记的权威。
当然,詹继东也理解周书明的顾虑和难处,周书明应该是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可就算是如此,也没有必要走出这一步,作为省委书记,管的是决策是大方向,把握住方向,这就抓住了根本。
有人讲性格决定命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周书明还是太过于执着和醉心于什么事情都要操控在自己手里,詹继东心中喟叹,一把手独断专行是常态行为,没有那一个一把手不希望如此,但是那都得有一个度,也要看时机对不对,分对手是谁。
在陆政东到贝湖之前,中央一直对周书明非常支持,其目的也是要解决贝湖多年干部队伍的暮气沉沉,重振贝湖的经济,可是这两点,周书明应该都没有达到中央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肯定也会重新思考,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周书明还是按照原来对待杨凌峰的路数,比如在省里最重要的人事问题上,周书明依然如此,推动张新文入常这还没什么。
在张新文意外;落选常委之后,周书明似乎更是受到刺激,想把宣传部长杨之光给推到副书记的位置上,而且周书明也表现得很有信心,但是詹继东却有些担心陆政东的反应,这段时间似乎周陆二人还算和睦,但是和睦并不意味着陆政东就会在关键问题上让步。
陆政东肯定在谋求让罗浮黎出任副书记的,罗浮黎是否能入常就代表着中央、省委对安新工作是否认可,所以陆政东不会轻言放弃。
中央肯定就会就这个问题与周、陆二人包括马新忠等人征求意见,但是有了杨永清的事情,詹继东总觉得这一次中央未必会像以前一样给予满足。
可以说在陆政东到贝湖之前,周书明在省委的影响力现在已经达到了巅峰。
盛极必衰,这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这样的顶峰,不调离,削弱就是必然。
中央不是不清楚贝湖的情况,也不是不清楚贝湖渐有一言堂的趋势。
书记可以强势,但是一言堂却是忌讳的,从某种角度讲,陆政东到贝湖来,一是发展经济,其二也不乏预防一言堂的考虑。
詹继东清楚周书明也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而且杨之光也曾在中宣部任职,在京城也有着深厚的人脉,基于这样的一种两强合力相推的态势,周书明显得是信心满满。
可是在詹继东看来再强有力的支持,那也是有限度的,中央不会放任一个地方变成一家独大,那么适当考虑陆政东的诉求就是必然,基于这样的考虑,詹继东很担心周书明会在这个问题上受挫,当然这中间也还存在许多变数,比如中央考虑让罗浮黎离开贝湖晋升,省委让唐中凯出任市委书记算是一个弥补,杨之光升任副书记,这些可能都存在,现在谁也无法作出判断。
不过各省里边的班子成员配备,关系亲疏,中组部和中纪委虽然说不上了若指掌,但是大体的格局肯定是摸清楚了的,怎样能够最优化的使得班子达成最佳组合,既相互制衡,保持一种健康的组织生活,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战斗力,避免形成独断专行一言堂格局或者纷争激化的局面,这些方面高层都会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