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詹继东和周书明关系越发的融洽,詹继东的威胁就更大,而周书明和詹继东之间有这样的矛盾,这正是祁玉民所愿意看到的
陆政东心里不觉有点好笑,祁玉民显然是没有摸清楚情况,依然把詹继东视作省里的最大竞争对手,最大的威胁,已经对他造成了威胁,想防止詹继东进一步坐大。现在做点什么,也算防患于未然。怎么做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詹继东和周书明隔开。
事实上周书明的态度其实也值得玩味,周书明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詹继东本来就不知道进退,而詹继东连续推出几篇学习文章,且篇篇有反响,省级领导能不能及时在中央级媒体或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敏感度很强。这是在抢书记的风头,这样风头太劲会遮盖住周书明的光芒。
陆政东心里不禁淡淡一笑,看来他在詹继东的事情上暂时不动是对的,到了这样的层次,有的事情必须要雷厉风行,有些事情必须要跟煮茶一样,要文火慢熬,这样才会更有味道。
“我看着还是一个态度问题”
周书明看了祁玉民一眼,缓缓的说道,然后依然把话题落在詹继东身上:“继东同志是对自身找出了一些不足,且不说这些不足找得准不准,关键是这样流于形式的态度,怕也过不了关吧。这是生活会,我多说几句,希望继东同志能虚心接受,当然,不对的地方继东同志可以提出来,我看继东同志光提出不足,却没有讲如何改正或者纠正,这是关键。学习中央精神和召开民主生活会的目的,就是要让这样的精神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端正我们的工作态度,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为贝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把它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心要用在工作上,劲要落脚到落实上。”
周书明这话就是有所指了,实际的潜台词就是詹继东心没有用在工作上,劲都用在了跑京城上了
第164章 文火慢熬二
原本在坐的人都以为周书明在祁玉民发言之后就会打住,但周书明依然没有收口的迹象,这就不得不让在座的人深思了。
对于一个党内的高级干部而言,周书明之前的话就显得很是严厉了,再这样一强调,味道就很异样了。
但在陆政东看来,周书明这样的严厉并非是要对詹继东如何,相反应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詹继东。
周书明这样的严厉让陆政东感觉到了周书明内心的真实想法,周书明应该也是听说或者掌握了詹继东的一些负面的事情,而且不是外面盛传的和省台的央林芝那点男女间的事情,也不是仅仅是传闻的詹继东和央林芝敛财的事情。
因为就男女间的那点事情,周书明最多也就是用响鼓不用重锤的方式提醒一下,至于詹继东和央林芝敛财,现在最为关键的当事人已经漂洋过海,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就算真有什么事情,詹继东来个什么都不认账或者都推到央林芝身上,要查清楚那就非常的困难。
应该是比这还要严重的事情让周书明感到事态有些严重或者快要失控,让周书明感到了一种压力和威胁。
原因很简单,周书明在贝湖的时间也不多了,在去向没有明确之前,绝不希望贝湖出什么政治上的大事情。
所以这样严厉并非是要和詹继东“割袍断义”,而是要狠狠的敲打詹继东,让其安分。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就算詹继东真出了问题,这也可以看着是一种态度,周书明的领导责任就会轻很多。
作为一个合格的掌权者,必然得深谙收放自如的精髓,简单点形容,就是拳头能准确且犀利的挥击出去,也能迅疾的收回来。
这一次,周书明利用詹继东的事情,无形中拉拢了祁玉民,一打一拉无疑是高明至极,但无论再怎么高明,周书明都绝没有彻底和他撕破脸皮的意思,否则只会给周书明树立重大的阻力,尤其是周书明的去向还不明确,如何左右逢源的状态,是亟需牢记的首要原则
而此次成功把火苗点燃起来,让詹继东安分一些,接下来,周书明必然得考虑谁来接手詹继东靠边的权力真空,以便让他自己从贝湖全身而退。
而祁玉民最欠缺的就是在贝湖省的人脉网络了
祁玉民是空降干部,在贝湖省基本没什么嫡系人马,尤其他之前还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滑铁卢,一直韬光养晦的玩低调,远不如詹继东那样的张扬活跃,顶多是暗中拉拢了几个半生不熟的嫡系,对下面地市的渗透更几近一张白纸。
这个事,乍一看有点无厘头,但仔细剖析一下,实则也是高明至极。首先,祁玉民为其在贝湖打开局面做想,肯定会全力配合,而祁玉民肯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等到祁玉民出力理清脉络、稳住局面,周书明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总之,无论祁玉民接下来怎么走,洪远山都是稳赢不输
思及于此,陆政东暗暗冷笑,能把权谋发挥得这么淋漓尽致,陆政东也不得不叹服周书明心里面的沟沟壑壑确实不是一般的深,这种炉火纯青的道行,怕是其前任江书记都自叹不如吧
下一刻,陆政东就思忖起周书明的此番更深层次的用意,这是周书明在离开之前在省委里面的布局吧
周书明是不能指望詹继东了,那也就只有依靠其他几个人了,虽然这一点不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