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2 / 2)

徐儒于百官之中望去,第一眼便瞧到了自家外孙,心里得意起来,只觉得这孙子实在长脸。

文武大臣们自是对贾琏和徐儒的关系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过这般的青年才俊,自是众人赞赏。有闺女待字闺中的,纷纷打起了主意。其中自然有一些知道贾府与王家亲事的消息。不过人还未过门,一切都是未知数。

“皇上驾到”大太监总管尖细绵长的声音传来。

众文武百官和贡生们纷纷跪在地上,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只听一个低沉的声音道:“众卿家免礼平身。”

“谢吾皇万岁。”

皇帝往台阶之下扫了一眼,一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对着一旁的大总管问道:“谁是贾琏”

大总管李德眯着三角眼,往下面一看,眼眸一亮,指着其中一个深蓝色的身影道:“陛下,那个第一排的穿着深蓝锦衣的,便是贾会元。”

皇帝眯了眯丹凤眼,轻轻点头,“如此年轻便为会元,果然不凡。”

大总管心里留了底,后面自是要去盘算一番的。

吉时已到,各位贡生们接在太和殿列席。贾琏乃是第一名,自是排在第一个位置上。

皇帝早已将考题写下。徐儒作为本届主考官,亲自在大殿上拆封考题,宣布本届科考殿试之主题。

徐儒打开密封好的御盒,取出里间的绸布。只见明黄的绸布上只有两个字“柔然”。

“柔然”众大臣和贡生们纷纷愣住。这单单一个外邦之名,如何下笔

皇帝见到众人的反应,正色道:“柔然与吾朝接壤,边疆问题屡次无果。尔等既是要做国之栋梁,便以这柔然为题,各抒己见。朕自会取其最优者。”

“谨遵圣令。”众人齐声答道。

殿试的时间一般为三个时辰,皇帝自是不会亲自守在太和殿,只是露了下脸,让考生们见见天颜,便又领着几个大臣去了御书房议事。

徐儒担心的看了眼正拿着笔正襟危坐的贾琏,“这小子这点见识,不知道行不行”若是单论文采,自是不会担心的,不过这柔然之事,许多为官多年的朝中大臣,都未必能行,这小子初出茅庐,只怕眼界还不够。想到这里,摇了摇头,也跟着皇帝走出了太和殿。

只不过徐儒这次倒是白白担心了。

贾琏此时只是看着这考题,只觉得世事难料。当年新皇登基,内政不稳,边疆动乱。康平王带着大军平定边疆之际,自己便随同新皇处理朝政,恰恰赶上当年的殿试,新皇恐第一次科举未能显示威严,便让自己代为出题,届时只当做皇帝所出即可。自己当日所出的,便是当日的外患羌族。只不过没有一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当日自己深感国中无才,建议新皇改革科举制,将八股文改为时政与民生。只可惜这一政策还未来得及颁布,康平王府便抚摸了。

此时的柔然,又何尝不是当年的羌族。

薄唇间溢出一个似有似无的苦笑。

挥袖提笔,在纸上奋笔疾书。

“柔然,异族外邦者,分而治之,徐徐渐进,此薄礼少义、捍急能斗、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虽攻而不能图之。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故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克之”

“好,果然极好”御书房中,皇帝拿着一张考卷,眼中的激动之色显而易见。

徐儒心里亦是大喜,刚刚评阅试卷的时候,自己看到这篇论道,也是极为震惊的。没想奥自己家的那个黄毛小儿,能有如此见识。只不过贾府那些都是武将起家,这般的见识和学识,自是随了自己这个学士外祖父了。想到这里,心里更是得意起来。如今外孙懂事了,也有本事了,可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老师,听闻这贾琏是老师的外孙”

徐儒抚袖躬身道:“回陛下,正是微臣的独孙。”

皇帝点了点头,弯唇而笑,“不愧是出自徐大学士府上,年少有为,日后定是国之栋梁。”

又端看着纸上的论道,感慨道:“柔然之事,沉疴已久,如今边关不稳,朝中大臣亦是无所托之人。本欲在金科之中选一青年才俊,日后委以重任,没想到今科之中,才子们长篇大论,却无一人能道出朕心中所想。偏偏这位少年郎,虽极有学识,却未免太年幼了。”

徐儒闻言,自是明白其中之难事。柔然之事,自是不可能交给一小儿了。“陛下,冯唐和王子腾皆是武将,为官多年,何故”

“老师,你曾为父皇之师,自是最明白父皇的心思的。这两人的用处,老师心中难道没有数”

“这”徐儒叹了口气,躬身行礼,“臣,明白了”

皇帝从十张试卷中挑出三张来,又将贾琏的那张放到手上,几番思量。

“罢了”皇帝轻轻的叹了口气,终究将贾琏的试卷放到上面。

次日清晨

礼部官员早已将仪仗队列于太和殿外,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两旁,丹陛大乐设于太和门内两旁。

八公之列皆在丹陛之上,文武百官立于丹犀之内,身穿朝服,按品级依次而立。

贾琏等贡生们穿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排立于文武百官东西班次后。

此时众贡生们正眼眸紧张而期待的看着设于太和殿内东旁的黄案。

内阁大学士徐儒捧着黄榜庄严的走了过去,将黄榜放在黄案上。

此时尚早,一应皆已齐整。礼乐声起,皇帝御驾已至。众王公、文武百官、贡生皆行三跪九叩之礼。

皇帝端坐于太和殿上,看着眼前的众位俊才们,面色庄严,抬手示意礼部鸿胪寺官。

礼部鸿胪寺官受意,捧着黄榜开始宣读:“太元三年四月十九日,策试天下贡生,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今按御令,第一甲第一名京都荣国府贾琏”

贾琏应声而出,面色喜色不显,淡然跪于御道。

徐儒看着贾琏,心里感慨万分。当年那个毫不之礼,不思进学的混小子,如今终于高中状元,光宗耀祖,日后更将成为国之栋梁,为国效忠。

其后,礼部鸿胪寺官又一一宣读第二甲第三甲之名次。众人高呼万岁,随榜单而出。

贾琏走在众贡生之前,背部挺直,面色淡然。眼眸无意间扫过丹陛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