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5(2 / 2)

毛文龙只不过顺道串门子而已,没想到给自己麾下找到了好营生,沿着鸭绿江深山老林太多了,他麾下其他都少就是劳力不少,砍树只要有力气就行啊

这个意外收获,让这位儒将心花怒放,随即酒到杯干,醉倒了。

毛文龙在屯粮城住了一天回去时得到了黄胜大人无偿赠送的礼物,大明军需库的制式铁甲一百副,皮甲二百副,步弓二百张,羽箭两万支,麦子三千石。

黄胜是从五品文官,根本不需要鸟一个武将,哪怕他是正一品平辽总兵官,在觉华岛受到黄大人礼遇,毛文龙已经很开心了,跟黄家谈成了大买卖已经是神来之笔,如今人家又白白送了值两万两银子的东西。

这位岛帅不好意思了,连忙问黄胜道:“不知黄大人有什么为难之事要本官帮衬,某麾下儿郎都不是孬种,大人尽管开口。”

毛文龙也是独霸一方的军头,离军阀已经不远了,他明白无利不起早,人家花银子肯定是要买东西。

黄胜笑道:“本官哪里有什么事情,区区薄礼只不过聊表寸心而已,因为敬佩毛大人敢战建奴的勇气尔”

毛文龙根本不信,因为这不符合官场规矩,他拉着黄胜的手表态道:“大人放心,某麾下有许多叶赫氏的女真兵,有些不能让别人处理的事情可以让他们去干。”

黄胜郁闷了,无条件给毛文龙好处,人家还不放心了,也是自己是先知,知道他们东江镇困难,有意给他们帮助。可是人家不知道啊,他们自然认为应该礼尚往来。

可是自己真的没有让他帮忙的地方啊,想了许久,黄胜才道:“毛大人既然一定要有所表示,就给一千户辽东难民吧,本官可以让他们在黄家山岛和觉华岛做工。”

建奴肆掠,太多不肯为奴的辽东汉民逃到了东江镇,毛文龙已经养不起了,黄家接受一千户,就能带走几千人,他就会少了这些要吃饭的嘴,如今东江镇粮食太紧张了。

黄大人跟他要人口,又是在帮他,哪里是自己帮黄大人忙啊

毛文龙无法理解,疑惑道:“就是如此小事黄大人真的没有其他事情”

“这个真的没有,毛大人不要想得太多,本官就是想给在敌后苦战的东江镇一些帮助而已。”

毛文龙一时间大为感动,拉着黄胜的手摇了摇道:“如此谢谢黄大人了,某一定会挑身强力壮的辽东汉子来黄家做事。”

送走了感激不尽的毛文龙,黄胜派信使回黄家湾岛让赵蕊派出船队给皮岛送一万石大米,换他们的货物后运到天津卫请李家帮助销售。

让赵时敏准备接收东江镇放来的木排来多少收多少,黄家要造大量战船、运输船,对木材的需求可是永无止境。

本书起点首发,如果各位看官觉得本书还行,请到网给本书投一下免费的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一定有更加精彩的情节回报给书友们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走向草原

黄胜要去高台堡会盟被大明收留的那些蒙古头人,虽然他们的实力不值一提,但是实力是可以慢慢积累啊努尔哈赤也仅仅是十三副铠甲起兵,谁会想到最后的结果是奴役了几千万汉人

交好这些蒙古头人,培植他们的势力,这种千金市骨的效应和政治影响不容小觑。

这一次准备深入大草原,黄大人不肯带着荷香几个女孩子了。

晚上几回恩爱缠绵过后,黄胜把美人搂在怀里道:“香儿,这一次我要深入蒙古,时间可能要一个多月,你不能跟着去了,带着欢儿、乐儿回家帮着赵蕊帮着做事吧,过个把月跟黄明道一起来码头接我就行了。”

荷香自从跟了黄胜一直如影随形,从来没有和他分开过,听到公子把她丢在黄家湾岛家里,不带他同行了,马上泪眼婆娑了。

她哽咽道:“公子,您跟奴家早就说好了,永远都带着奴家呢,如今言犹在耳,您不能食言而肥呀嗯嗯。”

美人梨花带雨,黄胜不为所动,他板起面孔道:“荷香秘书,本官军中无戏言,你要服从命令。这一次是去蒙古部落,目的是宣扬我黄家军威,如何还能带着美妾随行,会被那些蒙古头人看轻了,本官一个女人都不带。”

黄胜的积威与日俱增,虽然从来不和自己的女人摆脸色,一旦严肃起来,家里的女人都害怕。

听到公子说的话很在理,荷香不敢吭声了,把脸埋进公子的胸膛哭得哇哇的,这模样和神态像极了黄胜后世的妻子。

黄胜轻轻地拍着美人柔滑的后背安慰道:“记住了,除非有战船,我才可以带上你们几个女子,不然在军中太不方便,行军打仗哪是儿戏你难道没看见连这一次的医务兵都是男人吗”

“公子,奴家知道了,您要照顾好自己呀。”愁肠百结的佳人又一时无语凝噎。

“你回家有任务呢,要准备去京师拜年的礼物,还有把送给山海关诸位大人的礼物也带来,要给楚儿准备一二十万两现银,她手上应该没有什么银子了。”

“公子,您放心吧奴家一定把事情办得妥妥的,奴家就是舍不得公子离开呢。”

荷香一大早就起了床,她叫来了一直跟着黄胜做装填手的马五、张有禄、陈承才、刘世福,关照了许多照顾大人的事宜。

荷香最后还把配发给自己的双管短铳让秘书边之名带上,叮嘱他一定要形影不离跟着大人,也要看着大人的那些亲兵,不许他们为了抢军功乱冲乱撞,要记住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家主。

边之名已经和家人团聚了,遗憾的是老母在六年前已经撒手人寰,妻子任劳任怨操持着已经支离破碎的家,眼看着快熬不下去了。

就在这时边家娘子见到了刘国正,得知了相公的下落,见到了书信立刻带着两个儿子和不离不弃的姨娘连夜扔下家当坐船出海。

边家已经山穷水尽了,简直是家徒四壁,能够卖的都卖了,嫡出的十七岁长子由于家里穷也因为父亲的关系,到现在都没有娶上媳妇,一个读书人不得已在一个粮行做伙计,一个月都挣不到一两银子。

次子是姨娘也就是边之名小妾生的,才十三岁,也上不起私塾,只能跟着母亲和哥哥读书识字。

边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