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5(2 / 2)

似乎,整个世界暂时的安静了一些,反而是亚洲还在打闹,德国人在欧洲大块朵颐,小鬼子也在亚洲抢汤喝。

由于东南亚没有强有力的抵抗力量,小日本已经打入印度了,作为英国人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现在的英国人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毕竟连本土都保不住,广阔的殖民地也只能看着被一块块蚕食。

撤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只希望多些时间恢复一些元气,也没想过在印度与小日本对抗,所以也就没有向印度派出援军,任由殖民军进行艰难对抗。

“中队已经围向租界,并且,兵锋直指香港。中国方面发来消息,希望在中国的所有我方人员,需要向他们无条件投降。”而在这时,又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了过来,丘吉尔一阵头痛,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丘吉尔已经知道,德国人的军力进步如此之快,绝对和魏起东脱不了干系,当初他们英国人和美国人、甚至是苏联也觊觎魏起东和唐欣怡手上的东西,结果,他们几方都一无所获。

现在看来,直接便宜了当时没有参与的德国人。

早知道,当初就不用那种手段去逼迫了,如果再在中国艰苦抗日的时候去支援一把,拉拢中国完全站在他们英美一边,那结局恐怕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可话又说回来,当时又有几个国家能够看得上当时落后的中国呢也只有被制裁的德国看上了中国的资源,也需要出口恢复经济才与中国合作,这纯粹是被德国捡着了。

现在说什么都迟了,与德国深度合作之后,不但成功将日本人逼出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很迅速,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落后的国度了。

第二六三章 中国出场,一个个清算一

面对中国的突然进逼,丘吉尔并不意外,可以说,他早算计到会有这么一天。

只是大英帝国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欧洲战事,再加上内心的还是保持着大英帝国的一些骄傲,丘吉尔一直没有主动和中国联系放弃在华利益。

终于,已经慢慢强大起来的中国,出手了,一开口就是让他们如此落魄的大英帝国直接全部放弃在华利益,同时所有相关人员全部无条件投降。

面对这样可以说是有些苛刻的条件,他们有拒绝的本钱吗

曾经,大英帝国凭借几艘坚船利炮就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现如今,今非昔比了,他们成了丧家之犬,连自身都难保,怎么去保障在华的英国人的利益只要中国人想,随时可以用坚船利炮将在华的英国人轰成渣。

这个选择题不难做,丘吉尔直接代表大英帝国下令,放弃在华一切利益,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租界全部归还给中国,香港无条件归还中国,同时驻港的英军向中国方面无条件投降。

无独有偶,在英国人公开声明了之后,美国,法国等欧洲列强全部跟上,都表示放弃在华利益,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华的所有人员全部向中国方向投降。

可是,这些列强侵害中华几十上百年,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归还就完事了,中国方面自然不会轻易答应,为此,魏起东和唐欣怡亲自拟定了一些条款甩给这些国家。

这些条款主要包含有几方面:

首先,巨额赔款可是少不了的。先不管其中的很多国家由于亡国有没有能力偿还,但起码要表示双方的态度,把赔偿条约签了,然后慢慢还。没有资金还款能力的,可以用资源等物资抵债;

其次,以前要求中国开放过港口的,现必须同意中国在其国开放港口进行通商;

再次,以前在中国驻过部队的,现必须得允许中国部队常驻其国,以保障中国人的安全。

最后,以前侵占过中国土地的,现必须以土地进行补偿,这个补偿额度没有定下,但至少不能少于曾经割占的中国土地面积。

以上是主要条款,当然,另外还有一些细则。

从上面的条款可以看出,以前在中国占便宜越多的国家,现在赔付就会更多,而且有理有据,他们想争辩也找不出论证了。

当然,现如今的世界,可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最后保证能够实施的手段,还是需要依赖国家实力。

纵观眼下世界,曾经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除了美国的实力受损最小之外,其他那些国家,自身都难保了。而且,德国还在背后鼎力支持。

曾经,德国也是八国联军的一员,但后面在华利益由于一战失败而基本丧失了,为了进一步交好中国这个朋友,他们觉得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起个好头。

德国主动给予了巨额赔偿,而且是现付,已经侵占了那么多地区的德国,正是财大气粗的时候,而且,中德也鉴定了援助条约,反正每年要向中国提供不少援助,在魏起东的帮助下获得了那么多利益,多给些也无所谓。

同时,德国还表示,只要中队愿意,随时可以向德国驻军,而且数量不限。

中国方面接受了德国的赔偿,但是,却表示在德国驻军没有必要,所以放弃了驻军的权力。

德国带头了,那些被德国征服列强,自然知道怎么去表示,中国方面提出的条款,无不答应。

蒋委员长的思想还是有些局限,他觉得只要赔偿就够了,至于驻军之类的,还是算了吧,明显的有些不自信。

但是,魏起东却强烈要求不能放弃这个权力,中国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走出去,而只有部队才能够直接保障中国在海外的权力。所以,能驻军的地方,一定要驻军。

最终,魏起东的提议得到通过,开始逐步向往派遣驻军,少则三万五万,多则十万以上。光是在外驻军,拟定有超过了一百万。

从这一方面,就看出了中国的强势,中国人走出去也更有底气了,特别是一些商人,更是看到了各种商机。

魏起东也借鉴后世的一些贸易策略,大肆鼓励贸易,反正在他想来,和那些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