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研究的时候,基本上也就算是出师了,而到了那个时候,科学院将会成为大唐的核心所在。”
“吹牛”程知节下意识的回应着。
一旁的薛万彻则是在心中偷偷的抹着泪水,为何要抹泪水只有薛万彻和李元吉两个人知道。
“吹牛”李元吉微微一笑,却没有反驳,语气平淡道:“或许吧当空口无凭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说这是在吹牛,但是现在呢既然见到了实物,却还如此说这就是思想方面的问题了。”
“往往被人忽略的,那些看似并不重要的,却是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文有文的好处,武有武的用处,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存在的,就没有一个是无用的,看的并不是它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它能够为这个帝国带来什么影响力或者改变,而是看的当权者如何去将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揉捏在一起,让他们完美无瑕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东西。”
“自从本王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一切便已经释然了,什么皇权不皇权的,那只能为帝国带来几十年的繁华,让后人有个仰慕的对象而已,那并不是本王想要的,本王要的,是千百年后,华夏子孙可以站在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去俯视任何一个民族。”
“大唐科学院能带来这些”程知节觉得有些头疼,很不想听,但又必须得听,不然没法跟李世民形容。
“当百姓手中的粮食多到吃不完的时候,当百姓可以有闲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当军队出征打仗的时候,将士们可以以最小的伤亡,以最快的时间,换取最大的胜利的时候。
当我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帝国仅保留二三十万军队的时候,异邦依旧不敢有所异动。
当朝廷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可以只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应不应该做,而从来无需考虑所需耗费多少钱财的时候”李元吉停了下来,没有看向程知节,而是手指着天:“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鸟儿那样在空中自由的翱翔,飞到任何一个我们想去的角落。”
程知节不断的点着头,一脸你赢了的表情。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李元吉说的那些,连程知节都觉得很渴望,很期望。
可理智却告诉他,别乱想了,赶紧洗洗睡吧,那样的美梦想想也就罢了,做不得真。
“短时间内我们是做不到这一点,但大唐科学院就像是一颗种子,今日可以造出能射将近三百步的弓,明日便能制作出三百五十步的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能够达到那个目的的。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智慧,而是勇气”李元吉继续卖着自己的人生理念。
说是吹牛也好,其他的什么也好,反正李元吉就是把科学院当做自己的事业去干了。
至于这个事业能在自己手中多久,这个就不知道了,埋下一颗种子,剩下的,就看后人自己的努力了。
“啧啧还真别说,如果这种弓可以全面装备的话,到时候对付突厥,便可以更轻松的取胜。”程知节觉得跟李元吉聊天很无聊,全是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担心在这么聊下去会让自己发疯,连忙将话题扯回来。
“宋忠”李元吉忽然朝着后面吼道。
“殿下”宋忠会意的从怀中掏出那份前夜李元吉彻夜编写的计划书。
很详细,也很粗略,对于结果苛刻到了极致,但过程却是一笔带过,程知节与薛万彻都是领兵的一把好手,他们知道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去训练。
“弓和马鞍、马掌,你们自己去将作监那边要,具体的训练计划也都写在上面,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再来问本王。”将计划书交给程知节,丝毫没有亲自住进军营的打算。
“殿下不与我等一起”薛万彻有些搞不明白,难道齐王就这么放心还是说,就这么自信
“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本王事情多着呢。最近还要找人编书,另外科学院面试的情况也很不理想,本王打算开一座书院,招收一些孩子打小培养,忙着呢”李元吉摇了摇头,旋即便转身打算回城。
城外这么冷,傻子才待在外面不走呢。
自从有了暖气之后,李元吉发现自己越来越堕落了,大冬天的已经懒到了连门都不想出的地步。
无奈的叹了口气,苦笑着摇头,估摸着是懒癌又犯了。
轰
轰
接连两道剧烈的声音忽然传来,声音有些沉闷,但却听的很清晰,就连大地也在止不住的颤抖着,震感十足,让人忍不住的心生恐惧。
李元吉面色一愣,心中瞬间狂喜,计划奏效了
“不好,地龙翻身了”薛万彻稍稍一愣,急忙高声大呼。
“多事之秋”程知节倍感无奈,暗暗咒骂了句,然后高声的嚷嚷着:“速速回城”
“慢着”李元吉眉头紧皱的拦下了程知节等人,说:“应该不是地龙翻身,书上记载,地龙翻身应是连续性的,而这只有两次便再无后续。”
“速速进宫”程知节才不管那么多,是不是地龙翻身又有什么卵用这么大的动静,整个长安都已经知道了,他必须得尽快回宫去商议。
正文 上架感言
又要上架了,心情很复杂,想哭又想笑。
发书的时机很不对,因为后面的大神太多了,导致中间裸奔了半个月的时间,而半个月对于一本新书来
说,太重要了。
好不容易徐总给报了三江k,结果被别人给下来了,而字数也已经到了,因为咱们每章都是将近两千五
百字,加上后面大神那么多,基本上已经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了。如果提前一个月发书,错过这个大神高
峰期,强推还是没问题的,只能怪命运的捉弄了。
4925个收藏,多也不多,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如果是二十万字能有这个数据,后面的过程一定很美丽,
然而那只能是梦想。
比起中华那本书,这个收藏已经好到不知道哪去,中华我上架的时候只有一千二收藏,但是完本时已经
拉到了八千收,均订也从一百出头到了六百多,从扑街中的扑街行列,迈入到了勉强不扑的行列。
这是进步,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对书的认可,因为我准备很充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家想要什么,
所以能得到这个成绩。
上本书因为中华的仓促完本政策原因,导致仓促开书,结果准备的很不充分,上架后很快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