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也就干了,可瞅瞅他都干了点啥
用传递紧急军情的渠道,去运输新鲜的水果来讨好后宫,一次也就算了,还经常这么搞。
结果搞得唐后期的驿站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代价,只能通过驿站系统也自己夹带私货,以此来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
哦,对了,需要提醒一句,历史上唐代的驿站并不是国家出钱建造的,而是分片划分,每一个区域内的地主豪强出钱出人来负责建造和日后的运营,标准是朝廷统一下发的,好处嘛,驿站的老大就是你了,好歹也算是个朝廷的正式官员。
那些世家不在乎这些,可一些实力不如世家的有钱人,可就忍受不住这样的诱惑了。
李元吉也同样是没钱建造那么多的驿站,但驿站系统又尤为的重要,不得不建。
所以便采取了比历史上唐代更温和,更稳妥的一种方法。
历史上是将这些责任分摊到那些有钱人手中,而李元吉则是将其分摊给整个乡的百姓,分配到户,因为基数大,所以每家要出的钱粮也就少的可怜,一年下来的话,如果只是给钱,其他的一概不管,也就五六钱就够了。
若是给粮或者牲料,一斗米或者面,外加一斗的大豆,以及一车的秸秆或干草等。
这点东西放在以前很值钱,但是现在嘛,其实也并不怎么值钱,百姓的日子好了,也不会在意这些,再说又是全部人都缴纳了,随大流的人永远是最多的。
李元吉不是神,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加以一定的改进,然后推出目前来看更为合适的版本。
现在的驿站系统是没问题的,但是以后呢谁又能够知道呢
能做的,不能做的,他全都做了,尽最大可能的将其做好。
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至少李元吉自己是觉得问心无愧。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透窗户,照耀在寝宫之内的时候,李元吉已经早早的醒了过来。
古代的生活是无趣的,是乏味的。
即便身为皇帝,夜生活也很是匮乏,唯一的乐趣,也只剩下了造人。
看了眼身边躺着的美人,脸上微微的露出了一副笑容。
离开寝宫的时候,李元吉便接到了来自逻些城的战报,多日以来的担忧,在这一刻终于是烟消云散。
没有人比李元吉更清楚吐蕃的恐怖,没有人比李元吉更清楚,历史上的华夏,从未有过以武力征服吐蕃的先例,即便是在后世,也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收回了吐蕃。
即便是元朝时期,也是以武力为辅,政治手段为主才将吐蕃纳入华夏版图的。
正文 第四零四章:人选问题
捷报是来了,虽然来得有些迟,但李元吉也并不觉得晚。
似又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翻开捷报,大眼扫了一遍,没有看到什么让自己心惊的内容之后,这才仔仔细细的将其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进攻吐蕃虽然遭遇了一些问题,但结果还是不错的。
部队的伤亡人数并不大,这是万幸中的万幸,至于杀了那些吐蕃的奴隶主,在李元吉看来就更是无所谓的事情。
其实杀了也好,至少这样自己可以不用头疼了,有些人,留着就是个祸害。
虽然某些决定看似很仗义,很大气,可只有当以后自己遭遇了这帮人制造的问题之后,才会后悔当初没有一刀斩了他们。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而言,没有理由,没有任何的可能,会让自己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而去索要那所谓的一丝颜面。
就比如说二战结束后,华夏公开声明,放弃向小鬼子索要战争赔款。
这份声明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激动觉得我们很大义,打仗只是为了自保,从未想过要从中获取利益
狗屁,当年的李元吉险些被历史书给坑了。
直到现在,直到当了皇帝以后他才明白,有钱谁会不要战争赔款,那是正常渠道的来的钱,面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小日本这些年又在华夏搜刮了多少的资金资源给那些赔款怕是都不够他们拉走的东西价值。
什么为了小鬼子战后的重建考虑,国内比那边更差。
原因是什么没有实力,又想搅局。
站在我党的位置去考虑,这么做虽然会让自己以后很穷,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好处却大于坏处。
首先自己没有能力去拿到那笔赔款,因为没人承认自己的地位,连战后的审判,自己都没资格派人去参加。
如果自己不出面捣乱,万一让敌人拿到了巨额的赔款等等,接下来自己还咋玩
其实,那只是一种正常的政治手段而已,宁肯拼着两败俱伤,也绝不让你拿到一点好处。
现在的大唐有实力,放在二战时期,现在的大唐就像是当年的美帝一样的存在。
不对,可以说是比美帝更强大的存在,拥有美帝那样的后勤和资源保障,拥有德意志战士那样的战斗能力,现在的大唐,完全就是美帝和德意志的结合体。
思绪很快被收了回来,大臣们已经准备着要入宫工作,这种生活几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工作多,人手不足,若不主动加会班的话,任务绝对玩不成,而任务挤压到一定程度,又会影响自己的考核,考核不行的话,首当其冲的便是俸禄,再然后就是自己的官位。
朝廷不养闲人,这是这几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忙碌的不仅仅只有那些奋斗在基层的官员,连那些内阁大佬,也都不敢有所松懈,有时候会议更是商谈到半夜,而且开会的频率明显比以前更多了一些。
而开会占用的时间,就必须要通过其他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所以,现在的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