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比较悲剧的,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走上高位,因为性格。
“那你这个什么卡车什么时候能造出来”程知节懒的回应这些带有专业性的东西,他更看重结果,他的身份也让他更看重结果,而不是去干预他们。
“这个暂时不好说,我们遇到了两个比较大的瓶颈,另外就是整体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如果这两个瓶颈可以解决,快的话半年,慢的话一年就差不多可以了。”蒋田继续说着。
关于瓶颈是什么,程知节没问,问了也是白问,他又不懂,也解决不了。
李元吉则是不想问,什么瓶颈到那里一看就知道了,能不能解决还不一定呢,万一现在玩的太大了,后面兜不住了怎么办
所以一路上,李元吉很少开口,只是在听着两人再说,同时在心中暗暗的幻想着。
其实现在对于卡车的要求并不高,首先是价格,这个肯定不会低,这也就限制了他的商业用途,再一个是产量,造出来以后肯定是优先提供给军队的。
而一但有了卡车,军队就可以彻底的脱离战马这一传统的作战方式了。
省掉的,不仅仅只是战马,还有战马所需要的物资。
在通常的作战中,相等人数的骑兵部队,给战马准备的物资远比给人准备的物资还要多,原因很简单,马比人吃的多。
现在的唐军,大多数已经取消了骑兵的建制,但是战马却并没有退出军队序列,他们更多的是被用于部队的机动,而不是作战。
战马已经彻底的蜕变成了一种交通工具,如果卡车出现的话,完全可以替代战马,对于部队的后勤来说,也会减小很大的压力。
而蒸汽有蒸汽的好处,就算燃煤跟不上,随便砍点柴火也能凑活着用一下,只是动力没那么强而已,但在关键时刻,这是无所谓的。
其次,在拥有卡车以后,作战方式也可以继续发生改变,关键时刻,卡车甚至可以转换成为装甲车。
什么高要求,什么高标准,在面对冷兵器时代,能把卡车变成装甲车,开上战场就能完全碾压敌人。
想到这里李元吉便不得不感叹着,科技还真是个好东西。
正文 第六二三章:脑洞大开的卡车
突然之间有那么一刹那,李元吉觉得自己做的是不是有些太过份了
在这个年代就推动着去搞出这些东西,对其他人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些
但是很快,李元吉便打消了这种很圣女婊的想法。
历史上白人不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崛起的虽然那也有自己的原因,但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不论别人怎么样,自身的发展是始终不能停下来的,这些东西现在出来了又能怎样
就算现在不出来,历史的车轮已经改变,估计要不了几百年,世界也会发展到后世那个水平吧
既然大结局无法改变,为何不让华夏,不让汉民族成为这个世界的引导者
掠夺
抱歉,其实华夏才是这方面的祖宗,一旦汉人发起狠来,西方那点国家是根本不够看的。
试验场李元吉没少来,就是火车组试验新火车的地方,旁边有不少的厂房。
可以看到,比上一次自己来的时候,又多了一些。
也能看到正在忙碌的人群,甚至还有些木匠在紧张的忙碌着。
一个小型的木制模型就摆放在车间内,说是小型,其实就是比火车头小了很多,但实际上他的规模一点也不小。
单单只是自身的长度,就达到了将近五六米左右,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车头的长度。
其模样大致与火车头一样,前面很长一段距离,都是锅炉以及各种设备的部署。
透过一些空隙看进去,发现其实里面还是很空的,基本没什么东西,只有少数的木制零部件在固定着。
“陛下,这是根据目前能够做出来最小的蒸汽机来设计的,不过大小问题还可以继续控制一下,但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动力。”指着面前的木制模型,蒋田开始讲解道。
用木头来制作模型,这已经是火车作坊的通用做法,其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
这里有大量的木工来配合他们,而对木头进行改造,或者是按照要求重新制造,一个不是特别复杂的零部件,一个有经验的木工只需要不到半个时辰就能搞定。
而这个零部件也并不需要他有多么的坚固,多么的耐用。
只需要可以正常运转一会儿就可以了,并且在运转过程中,改进除断裂等材料自身的问题即可。
等到整个一套流程下来以后,才会去真刀真枪的上阵,而那个时候,基本上可以一次性拼装出一台完整的火车,就算有问题,也都是一些小问题。
“怎么转向”李元吉只是看了眼模型,就可以确定这个是没有办法转向的。
不要问什么太深奥的问题,因为他的动力设置是跟火车一样的,都是通过前轮来提供动力,这也就要求了前轮必须是固定的,这还怎么转向
仅仅只是看到这里,李元吉就知道了,这帮人还是思想不够开放,脑洞开的不够大。
或者,可以说这是保守,不敢放开了去想象。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是很不好的一面,但是李元吉却也无能为力,凡事总要有个过程的,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适应,都在改变,要想达到自己想象中的水平,多的不说,至少也要用上百年的时间。
“这个便是目前的瓶颈之一,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可始终没有能够得到答案,甚至参考了船的转向方式,但在这上面并不适用。”蒋田有些无奈的说着,这确实是个问题,或者说,这是结构问题,可他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很好的办法。
“另一个瓶颈呢”李元吉接着问到,转向问题其实很简单,虽然后世已经做到很复杂了,但是现在并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