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百姓们如此,其实朝中大多数官员也是如此的想法。
不然的话,李世民为什么要搞精简朝廷难道朝廷真的穷到养不起这些官员了吗还是因为这些官员都是昏庸之辈
都不是,事情的真相是,这些官员并不是真心支持李世民的,因为李元吉没死,因为李元吉在外做出了成绩,让他们有了对比,所以除了李世民的嫡系以外,朝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大臣,都在心中期盼着李元吉的回归。
百姓,大臣,都是如此。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元吉可以如此顺利的接管朝廷的原因,有百姓的支持,有大臣的支持。
天策府的老将,为何会反戈一击
其中不乏一些忠义之士,但在生死面前,在大义面前,他们有一部分选择了支持李元吉,因为当年的镇北,各种方面都超越了朝廷。
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军方内部,也并不是完全支持李世民的。
所以就有了这个结果。
李元吉不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强烈的人,如果可以,他希望现在就退位,然后好好的去享受人生,这也是他这么早培养李承光的原因。
另一个,则是李元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给后代树立一个榜样,或者说是立下一个规矩。
在古代历史上,每当权力的更迭,这一时期总是很混乱的,可以说权力每更迭一次,朝廷就要大伤元气一次,十几次,几十次的元气大伤,国家最终还能存在吗
有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
不知道。
至少在李元吉穿越之前,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朝代可以逃脱这一定律,尽管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不一样,但在李元吉看来,其实根本原因都一样。
现在,他也想改变。
李承光的这个提议,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李元吉的计划中,到他成年之前,还会再有两到三次类似的提议。
也就是说,李元吉希望在李承光登基之前,就能有足够的威望和百姓去支持他登基,这很重要。
朝会散了,在祭拜天地之后散了。
今年的朝会,发生了几件大事情。
五子现存长子李承光被册立为太子,这是大事之一。
七位皇子被册封为亲王、郡王,这是大事之二。
太子提议朝廷善待老者,这是大事之三。
祭拜天地的环节,以往是皇帝一个人参与的,但这一次却是皇帝与太子一同参与的,这是大事之四。
四件大事总结在一起,就对外透漏了一个重要的意思。
大唐有太子了,太子参政了,皇帝对太子的支持力度,异常的大。
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在民间,其实是个可有可无的事情,有太子,大家固然可以更安心一些,至少储君已经明确了,大家也可以通过时间去观察储君的为人,对未来多少有点期盼。
但这事跟他们又没什么关系,因为储君是谁,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但是储君刚一上位,就提出了关乎天下百姓的仁政,这就使得储君与百姓紧紧的站在了一起。
尽管储君只是个还不到九岁的孩子,可是在这一提议之下,朝廷官员暂且不说,反正他们知道这个决意绝不是李承光自己提出来的,肯定是李元吉帮他收割人心的举措,但平日里李承光所表现出来的聪慧好学,谦虚的态度,还是赢得了不少大臣的认可。
而在民间,这个影响可就太大了。
随着朝会的散去,随着官员的离去,消息,也传遍了整个长安,传遍了整个大唐。
正文 第六四一章:反应
过年,是个热闹的日子。
但是今年的过年,却是格外的热闹。
原因很简单,经过一年的努力,百姓手中都有钱了。
就算是普通人家,只要肯干,今年的腰包也绝对比去年更厚一些。
有钱了,自然就要体现出来,于是,过年期间的走访亲友,席面就是一年比一年还要丰富。
没有了钱的困扰,气氛自然也会更热闹一些。
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说着话,聊着生活,聊着未来。
“老幺孙,今年朝廷还减赋不了”屋内,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者坐在太师椅上,看着满堂儿孙,满脸笑容的问着。
整个家就属老幺家的老幺最本事,当初去打工,稀里糊涂的结识了一位书生,趁着那书生空闲的时候跟人学习了一段时间,刚巧遇见钱庄开办助学贷款业务,老幺孙也是胆大,直接就偷拿家里的地契去办了助学贷款,上了一家书院。
自然不可能是四大书院,就是县里的一个普通书院。
几年的学习,成绩倒是突飞猛进,这运气也着实不错,竟然被洛州州府给相中了,进了司法衙门,如今贷款已经换完,日子过的别提多滋润了,而且,据说年后有可能挪一挪位置。
没瞅见屋内的礼品吗基本一半都是老幺孙带来的。
作为地方官员,消息什么的自然是最灵通的,老太公也经常会问一些国家大事,虽然老幺孙从没谈过什么机密的事情,大多数都是官府内部的一些改革,成效什么的。
这些东西普通百姓能够关注的的确不多,除此之外,老太公最关注的,就是关于百姓的事情。
就好比这朝廷减赋的事情,老太公每年都要问一次,虽然朝廷从未失信过。
“太公,今年再减一成,正旦大朝会上陛下已经宣布了。”老幺孙宁博笑着回应道。
本该年后才能得知的消息,但现在有火车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