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5(2 / 2)

紧接着,李元吉将一个新的难题重新扔给了李承光,使臣的人选,由李承光来决定。

李承光选定了两个使臣,一个顺着安南南下,一个则顺着流求南下,舰队也一分为二,这样可以节约一半的时间。

当然,考虑到要谈判,要交易,所以即便分成了两个舰队,出航时间也未必会比第一次短。

而另一边,李元吉则是对着工部一连下达了四道命令。

中线南北铁路要加快速度修建,争取明年年底之前完工通车,其实现在修建的已经差不多了,因为是分段修建,之前因为人手的原因而导致每一队人需要负责的距离有些远,但随着新人的上位,他们已经有了能力去提速了。

海城造船厂扩大规模,同时对人员进行拆分,人员早就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人员,一部分是来自南方的船匠,他们在这里学习,等到广州造船厂建好以后,他们要回那里,现在这部分人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军舰这种高难度的建不了,但运输船这种二类船只,他们已经可以单独建造了,图纸工序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又有老师傅手把手的教,这个并不难。

人员拆分,也是为了增加产能做准备的,提前让人练练手,免得到时候不知所措。

广州造船厂也要加快速度,并且增加三个船坞的建设,要达到完工的时候,可以同时开建十艘运输舰。

扩大长安机械厂,洛州机械厂的同时,在郑州新建一座机械厂,年产规模要达到五万台卡车,这里是十字铁路的交叉点,大唐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将机械厂设在这里,有利于后期的资源运输。

s:感谢白崭堂的一万起点币打赏明天加更一章

正文 第七一二章:战车

工业资源的布局问题挺让人头疼的,上半年才新设立的各省,一个个的恨不能天天发来奏疏,希望朝廷可以在工业方面给他们一些支援。

其实这些人无一不是看中了机械厂巨大的利益,好吧,机械厂实际上创造的利润并不多,但是其带来的就业岗位却是惊人的。

而且只要产能在那里放着,就算现在带不来太多的利润,等到当今市场饱和之后,机械厂的利润便会瞬间上升无数个台阶。

长安机械厂的主业是为军队提供供需,他们制造出来的各种车辆全部被送入了军队,而军队只是出了成本费用,以及低的可怜的加工费用而已。

一年到头,生产个两三万台卡车,除去所有的开销,长安机械厂真正能落入手中的,怕是连一万贯都没有。

洛州机械厂则是主供基建,卡车几乎是下线一台就开走一台,立即被开往各个工地上,然后迅速的投入到火热的建设浪潮之中。

嗯,洛州机械厂下线的车辆设备,四分之一都直接坐上了火车,然后直奔长安,接着从长安下车,继续西进,说是基建车辆,实际上这些车辆则是被提供给了建设兵团,他们工程量大,任务艰巨,卡车数量自然不能少。

单单只是今年一年,长安机械厂就为其提供了一千八百台卡车,而洛州机械厂则为其提供了五千台卡车,将近七千台卡车不断的奔走在沿途各地,使得工程进度近一步的加快了不少,但这个数量依旧远远不够,计划明年洛州机械厂依旧要提供五千台卡车才算是勉强够用。

而这个勉强够用的前提是,五年内将这条铁路修建完成。

军队的需求虽然很大,但是按照之前兵部提出的装备数据,加上这两年来军队人员的增幅,实际上军队最多只需要十二万台卡车就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了,甚至还有些余地。

而至今长安机械厂已经为军队提供了差不多五万台卡车,按照当下的产能,三四年的时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接下来呢

两个厂一块供需基建项目

产量这么多,所有项目总有做完的时候,而且这些设备一直握在朝廷手中,难道是打算独吞吗

虽然也可以,但是无形之中却给朝廷带来了另一个巨大的问题,队伍越来越庞大,不利于管理。

所以,有人便打起了民用市场的主意,就算不用他们来搞基建,让他们去跑运输也是可以的嘛,这样有利于缓解运输压力,同时还能为机械厂带来实质上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命令李元吉倒是下了,只不过位置却选择在了郑州,目前大唐境内唯一一个完成铁路十字交叉的地点。

当然,疑惑自然是有的,但是当消息公布出来之后,这些疑惑也就随之消失了。

位于郑州的机械厂,取消了农用机械工厂,保留了卡车工厂,同时增加了一个规模更大,年产五千台的战车工厂。

目前的战车项目是在长安机械厂内临时生产的,这也占用了长安机械厂的一部分产能,如果搬到郑州工厂去的话,倒是可以释放长安机械厂的产能。

同时,借助其十字交叉铁路的地理优势,这些战车可以通过铁路迅速的被运往各个需要的地方,即便不能直达,也可以将其运送到距离最近的地方。

位于长安郊外的试验场内,两台钢铁巨兽正发出着自己的咆哮,模样看起来甚是狰狞,但与之前的版本相比较起来,却总感觉怪怪的。

“蒋工,这两台新战车看起来比之前的要慢很多吧”李承光指着面前的钢铁巨兽,疑惑道。

军事装备他有过了解,但目前为止了解的并不透彻。

南洋的问题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剩下的没李承光什么事情了,恰好战车研究所搞出了新的战车,李承光便被李元吉打发来视察。

这种单独视察军事装备的事情,对于李承光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在此之前,李元吉一般是不让李承光过多的涉及这方面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历的增长,随着与大臣们的交流,与父皇的交谈,李承光也明白了一件事情,父皇已经决定逐渐的让自己去适应了。

保证了自己太子地位的同时,也要让自己尽快可以适应当权者的生活,目的自然是确保自己可以随时接班,确保权力可以平稳的过度。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新老交替的时候,都是一场动乱的开始,这些动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