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9(2 / 2)

“那些都是油菜花吗好漂亮啊”

因为是四月份,所以田冲里面的油菜地都开满了嫩黄色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看起来非常的整齐好看。

林全看到这些油菜田,心里面就是一阵感慨,小时候他们整天到处跑,这油菜田啊、豌豆田、黄豆田都是他们经常来的地方。

油菜田里面有一种他叫不出名字的草,那种草一根根的,上面有细小的毛刺,喜欢生长在像油菜田这样肥力比较大,土地比较松的田里面,因为油菜的高度越长越高,加上密度没有小麦大,所以在油菜田里面,这种草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生长。

这种草是牛和猪都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农村以前养猪养牛需要给他们准备很多吃的,城里人可能并不清楚,在没有青草的冬天,猪和牛吃什么

答案是稻草和红薯

稻草的营养价值并不高,但是总归还是有点营养价值的,牛这种动物也不会冬眠,冬天是食物匮乏的时节,它们在野外生存的话,是会进行迁徙的,但是被圈养起来了就没办法迁徙了,于是它们就适应了一些营养价值不高的枯萎的草,比如说稻草这种东西。

冬天的时候,有些田地还是需要进行翻一翻的,以前的时候,田里面种了庄稼还不算,山地上,一些不是很陡峭的坡地上,也会开垦出山地,种一些芝麻、花生、小麦这样比较耐干旱的作物,而一头牛对于农户的左右是绝对有必要的。

而且养牛也不仅仅只是用来种田,牛也可以卖钱,农村的牛很少是年龄很大的老牛,基本上都是34岁的牛,再大一点的话都卖掉了。

卖给了一些牛贩子,这些牛贩子大部分把牛卖给了屠宰场杀了吃肉,小部分把它们卖了给了需要耕牛的农户。

说起来牛也真的是惨,任劳任怨一辈子,最终还是上了餐桌,跟它们比起来,猪简直是太享福了

一头牛可以说是一户农家最值钱的财物了,林全家以前卖了一头老牛,这是一头脾气很温顺,很听话的老母牛,在它的孩子长大到了一岁半左右的时候,为了筹集林全跟妹妹的学费,家里面把这头牛卖掉了,当时好像是卖了8000块钱,这是2004年的事情,林全记得很清楚,因为他放这头牛放了5年多,对它感情非常的深,那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懂事了,知道这头牛被卖掉的话,绝对会被送进屠宰场,所以在卖了这头牛之后,还一直依依不舍的送了它很久,直到牛贩子牵着它赶上了车之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北方的水塘比较少,所以养的牛大部分都是黄牛,而市场上的主要牛肉也基本上都是黄牛为主,当然了,养牛场林全没去过,是不是有专门的肉牛,这他就不知道了

南方的牛主要是水牛,水牛比黄牛要大,成年的水牛可以达到一千多斤甚至是超过2000斤的重量,按照现在的牛肉价格,这样的水牛至少是好几万块的价值,毕竟牛肉都卖到四五十块钱一斤了

不过实际上计算的时候,肯定是不能这么计算的,骨头、内脏、还有各种体液、血液等等、这些也是要计算重量的,而且,水牛的肉质比较结实,比起黄牛来说,水牛比不好吃,所以他家的一头成年老水牛才只卖了8000块,这个价钱已经很高了,一般一年左右的小牛犊子只能卖2500左右,养一头牛,每年等于是有这么多的收入了。

581 税

农民的收入一直都很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历朝历代都是以农业为本,然后重农抑商,把商人的地位贬低的很低。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经商的话,来钱实在是太快了,而商人有了钱之后,就会谋求更高的地位,这样的话金钱就会流入权力系统,从而会腐蚀掉官僚机构,这就造成了国家的腐化,而重农抑商,贬低商人的地位,就是要让大众都树立起一种看不起商人的风气,然后抑制大家去经商。

这样的话虽然没办法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却可以减缓其进程,历朝历代亡国的根本原因都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的,而这里面土地兼并,阶级固化、贫富悬殊拉大,官僚系统崩坏等的都是总要的原因。

不过本朝在改革开放之后并没有充裕的启动资金,而自己国内的农业人口有八九亿之多,这么多的农业人口,就成为了国家工业化的起步资金了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家历程其实是对外财富的掠夺史,他们通过掠夺别的国家的财富,来累积了第一桶金,从而完成了早期的资本积累,进而才能建立起来自己的工业体系,任何穷国,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之下,是没有可能建立起工业体系的,人们都说印度赶超中国,问题是印度有启动资金吗

嗯,好像是有,让国内数亿人口忍饥挨饿,然后成为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用粮食来换钱,好计谋啊好计谋,反正他们种田也不用化肥,也不打农药,纯天然的收成,就是浪费了一些两脚羊的时间和生命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成本,印度婆罗门表示:这样的生意咱们还可以做一万年

本朝没有地主阶层,在土改之后都被斗地主斗完了,在土地承包制之后,土地又重新的按照人口分到了每一户农户的手中了

林全小时候的时候,家里四口人,按照分配的话,每个人18亩地,他们家有72亩田地,当时村支书和村长都在担心,要是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的话,下一代出生了,那田地不够分怎么办啊

到时候一人一亩地都分不到岂不是要饿死

结果现在农村的田地都荒废了,没人种地了

之所以荒废了根本原因是因为种地没收入,浪费时间浪费体力还倒贴钱进去

本朝的启动资金一开始是卖一点石油,八十年代中国曾是世界石油主要出口国,从1977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石油出口收入占到中国出口收入的三成还多,直到1993年,中国都还是石油的净出口国

不过,咱们国家的油田产量并不高,生产成本却比较高,跟海湾国家比起来没啥竞争力,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的出口石油赚钱,主要是因为咱没啥好出口的,在工业体系没有健全之前,连低端的仿制品,玩具和各种轻工业品都没办法出口改革开放之后,以港资为主要资本的外资企业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大量的纺织加工厂,这些都是半成品加工,一开始还没办法全产,后来技术和产业完善了之后,这才终于成了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大支柱产业了,到1991年,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的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比例的34,而工业化需要的启动资金一方面需要借助外资的力量一点点的积累,一方面就要从自身找点潜力挖掘一下。

于是,接近9亿农民就成了接盘侠,很多人可能并未听说过价格双轨制,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剪刀,来剪羊毛的,操刀手是国家,对象是全国所有人,其中农民很受伤,国家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本,采取了很多的办法。

在农业税没有取消的时候,农民要缴纳的税目数量不少,负担并不清楚,而且考虑到种田需要的时间、人力、化肥、农药、种子和其他的成本,算下来的话,除非是成规模的种植,不然的话农民种田就是倒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