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9(2 / 2)

一是明腻初的学者在他们的诗文中表达一定的反对满族统治的情绪;

二是有思念明朝的文句;

三是在行文作诗时不避清朝的讳,如皇、玄、烨、胤等字不能随便用,不能避开时需采用缺笔或加笔的方法。

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捕风捉影和牵强附会。

如周亮工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本来只是一种偶感在夏日读书时,从窗中吹来的风把正在读的书翻乱了。

可清朝最高统治者却以为在讥讽满族人不识字,进而处置了周亮工,何其冤也

而每一次文字狱,都有大量珍贵的典籍遗失。

乾隆上谕“第其中有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自当在销毁之例。节经各督抚呈进,并敕馆臣详晰检阅,朕复于进到时亲加披览,觉有不可不为区别甄核者,如钱谦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复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则又循迹缁流,均以不能死节,靦颜苟活,乃托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概行毁弃,以励臣节,而正人心。”

理由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是本质上就是,出于维护清朝的统治以及维护他乾隆爷至高无上的尊严,他乾隆爷要毁书。

而且,说毁就毁,并且不是按本毁,而是按种毁,完全不想他修四库全书的初衷。

据咫进斋丛书所载的书目

被清朝廷毁的古籍约有二千余种。

甚至连明腻初的一些石刻,如触犯者,也要磨毁,被毁石碑和摩崖石刻,山东有七种,山西有十四种,

为了使这一文化专制政策落到实处,乾隆和其亲近的大臣甚至开列了禁毁书目四库馆臣在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以后,还开列过四库全书未收书目。

跟乾隆一比,在编修永乐大典的过程没有出现过一起禁书、毁书的文字狱,对选录的图书没有做任何有意的篡改,连需要的参考书籍也基本上是由朝廷出资收购,而没有以权力威逼利诱藏书家们自愿捐献的朱棣,不知要强出多少倍。

而纵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最终结果都是,为人类留下遗憾,让人类遗失文明。

李衍没有朱棣得位不正的顾虑,又是根正苗红的汉人,不用像乾隆一样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更为关键的是,李衍是开国皇帝,甚至有可能是千古一帝,所以,李衍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换而言之,李衍没有朱棣和乾隆那样的政治目的,他就是纯粹想保住人类的文明,保住人类的文化。

说实话,在此之前,李衍其实没太将这当成是一个大事在后世,一个人只要有一部电脑甚至是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写书,修纂一部书而已,多大点事啊,哪怕修纂的是一部旷世大典。

而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自幼颖悟绝人,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就很适合整理修纂这部大典。

所以,李衍很随意的就将此事交给李清照去办了。

却不想,在李衍眼中没多大的事,却被文人当成了天大的事,还想逼李衍换人。

咋的

你们想让朕换人,朕这个皇帝就必须换人呗

这个天下让你们这些文人说得算呗

你们是不是忘了北宋是怎么亡的

还不就是皇帝没有主见造成的。

所以,别说李清照能胜任修纂大典之职,就是李清照不能胜任修纂大典之职,在这种情况下,李衍也绝不能换人,否则,他这个皇帝以后说话还不跟放屁一般

换而言之,哪怕这件事真是李衍做错了,但为了维护李衍自己的威严,李衍也必须将这错误进行到底。

因此,就在文人等待李衍收回成命的时候,李衍突然下令

将原蔡京府画出来,作为修纂旷世大典的处所。

由李清照任总监修。

由李衍钦点的十位高官和一百名当世大儒任监修、总裁十位高官,也皆是当世名儒,包括陈公辅、李光、胡铨。一百名当世大儒,皆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大儒,各个闻名于世。

新科进士,与当世布衣名儒,出任纂修,人数不设上限,皆由总监修李清照定。

暂拨一千名太学生听用表现凸出者,升赏官职。

责令各地官员平价购买市面上流通的书籍。

借天下之书肯借者,实报其往返路费,并给于高额的补助,另将其大名记载于大典之上,随大典流传万世,立功大者比如借的书多,比如借的书珍贵,酌情升赏,一经抄录完,立即将典籍原物奉还。

有书不肯者,也会将其名记载于大典之上,随大典遗臭万年,并且,其家族所有人员九族,朝廷永不录用,“你手上有孤本不肯借给朝廷抄录行,那你就留着,不过,我会让后人知道那孤本在你手上,如果你弄丢了,那你就承担后人无尽的谩骂吧。而且,你和你的家人永远别想在我大中当官了。”

修纂大典一部,抄录九部。

书成之后,允许天下之人借阅和印售。

立即着手修纂旷世大典

李衍的这个命令一出,文人又是大哗

他们不闹还好,一闹,李衍反倒直接任命李清照为总监修了,并且立即着手修纂这部旷世大典了。

而且,很多闹事大儒的名字,竟然也在征召的名单之上。

更让这些大儒愤怒和惧怕的是,没过多久,锦衣卫就来“请”他们前去修纂大典了。

这件事无疑让李衍在文人中的名声下降了不少。

可李衍根本不在乎。

笑话

李衍都不怕自己所做的一切被如实写进史书当中了,难道还怕当世的文人说几句吗

而且,数千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