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汉祚高门 > 分节阅读 157

分节阅读 157(2 / 2)

如此才能在混乱中定稳方向,不至于左右摇摆而迷于混沌的时局之中。

沈充有诡变之才,有图进之志,但其实说实话,随着近年来家势越发兴旺,越来越显重当时,他心中那股孤愤之气已经渐有消退,心态渐趋于平和,思虑更多还是如何在保证眼下即得一切的情况下,再谋求让家势得以平流进取。

然而儿子这一番话,却陡然唤起了他心中那渐渐散去的初心,整个人神采都有不同凝望沈哲子良久,他蓦地站起身来,在厅中徘徊不定,拳头舒展而又握起,手心里已是汗津津一片,就连额头上都渗出细密汗水,整个人仿佛置身炎炎烈日之下。

过了良久,他才将两臂扬起,对着夜色引吭而啸,声线高亢有力。待啸音收住,徐徐转身之后,沈充返回了席中,精神风貌较之以往已经全然不同。他抬手拍拍沈哲子肩膀,语调充满欣慰:“终有一日,我将踵我儿之迹而行。”

与老爹商谈一番后,沈哲子才又返回房间,静坐以待天明。榻上小女郎虽然仍在熟睡,但呼吸声却急促,间或梦呓泣语,可见心中悲痛之甚。幼而丧父乃人生大悲,并非言语能够宽慰开解,沈哲子只希望这女郎能凭过往的坚强熬过去,随时间冲淡这一份悲伤。

黎明时分,室内灯光昏暗,兴男公主蓦地由榻上睁开眼睛,视线却仍混沌迷离,望着窗外昏暗夜幕片刻,低语道:“天还未亮,不过是做梦罢了”

然而又过片刻,她便又掩面悲哭起来,一边哭着一边哽咽道:“沈哲子,沈哲子你在不在你又去了哪里”

“我在这里”

沈哲子疾行至榻前,躬身为这女郎拭泪。再见到沈哲子,公主便如溺水者抓住救命木板一般,两手死死攥住沈哲子衣角:“我怕,怕得透不过气梦里有许多恶鬼,他们都冲向我我是不是要死了,沈哲子”

沈哲子到了榻上,将小女郎揽在怀中,低语道:“不要怕,不要怕。纵有恶鬼扑人,我都在你身边守护。以后再梦到这些,你就回头看,我都站在你身后。”

听到沈哲子的话,小女郎情绪稍有平复,继而又哀伤起来:“我真是愚笨,真是愚笨早先见父皇病得厉害,早该明白我为什么要离都我该守在宫里,父皇他、他临行都看不到我一眼沈哲子你知不知,父皇他最疼惜我,看不见我,他该有多心伤”

“公主不要这么想,朝夕相处,诚然情笃爱切,但各居一方,也都有各自的喜悲。生死虽不相通,各自都有安详”

“不是的,我想到死,怕得不得了父皇他、他也应怕得很,我该陪着他的”

公主揉着泪眼,望向窗外:“天亮没有我们要何时动身啊”

过去一夜,沈家都不平静,准备入都事宜。公主黎明醒来一次,将要天亮时又昏昏睡去。上午时,沈哲子要在家里接待各家乡人,老爹并不方便出面。

如今沈家已成吴兴在政局中的代言人,朝局更迭之际,各家都将贺表、唁表送来,交给沈哲子转呈台中。忙完这些事,已经到了正午,行装也已经收拾完毕,拜别父母之后,沈哲子便与公主离开家门,去往建康。

第232章0232 老朽无耻

朝哭之后,庾亮眼角犹带泪痕,英俊脸庞憔悴苍白,在行出祭殿时,脚下一滑,整个人仰面跌倒,昏厥不醒。

再醒来时,已经是将近一个时辰之后了,虽然神智已经清楚,但庾亮神智仍是混沌,然而他却疾令仆下服侍他起身。由床榻上缓缓起身后,头脑更觉一阵昏天黑地的眩晕。

由大行皇帝弥留垂危至今,足足十多天的时间,他几乎没有安眠过。苑中、台中一应事务铺天盖地涌来,将他压得几乎透不过气。太子于大行皇帝灵前继位,率众臣请皇太后出苑临朝理政,派遣使者往各地发丧,忙得他足不沾地。

眼见庾亮脸色苍白没有血色,仆下心中不忍,低语劝道:“郎主实在需要休养”

“不必说了,叔预回来没有”

庾亮挥手打断仆下之语,靠在榻前以手扶额,神态不乏痛苦。

“早间得信,二郎已至姑孰,若舟行无阻,明日应可入都。”

“怎么这么慢”

听到仆下回报,庾亮眉头更是深深蹙起,眼下他身边正乏人用,得知庾怿行程这么慢,心中顿时不悦。然而眼下愤怒也无济于事,他靠在榻前休息片刻,又让仆人取来冷水洗面,再出门时,脸上已经没有了倦容,再次恢复以往的方正威严。

庾亮行出官署后,便有众多台中官员上前问候以示关心,人多嘴杂,这让庾亮思绪更加混乱,耐着性子回应几句,而后便拉下脸来沉声道:“诸位都身系国任,难道署中无事为何在此寒暄作妇人姿态”

众人听到这话,神色都有几分尴尬,却不敢面忤庾亮,各自灰溜溜散去。

议事厅中,王导以降台中重臣毕集于此正在议事,眼见庾亮疾行而入,反应都各不相同。王导嘴角抖了抖,继而站起身,目露关切道:“元规体中无恙否”

“不妨事,多谢太保关怀。”

庾亮脸上挤出一丝笑意,继而由何充手中接过一份议程,然后便坐在了王导身侧的席位中,环顾众人一眼,说道:“方才所议何事,继续吧。”

随着庾亮入殿,气氛一时间便有些沉凝,众人再议事起来便不似早先那么从容,看看堂上并肩而坐的两人,神态更加拘谨。

庾亮坐在席中,眼睑低垂,状似正在认真倾听殿中众人议论,其实大半心思都不在此。近来所议诸多都是国丧之事,余者虽然也有议论,但能议出结论的却少之又少。因而庾亮无论出不出席,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在这关键时节,庾亮却知绝对不能松懈,不再给对方一点可趁之机。早先淮北之事,已经令他极为被动,郗鉴得以离都,旋即王导便录尚书事。早先他稍作试探,以内外有别,提议遗诏辅政名单中剔除郗鉴之名,却遭到王导的拒绝。这让他更加确信,这两家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接触。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