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子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起来,时下虽然对官员们的约束不大,但毕竟也是有的。对于庾条这样钱财、权势都不缺的人而言,进入台城担任官职确实是没来由给自己安上一层枷锁,远远不如在野时安闲自由。
从这一个角度而言,魏晋中朝时期最初阮籍、嵇康那个年代隐逸之风还可以说是逃避,可是再往后,那就更多的是有钱烧包,懒于任事。
庾条坐下来之后,便又感慨道:“不过类似维周大才,倒也早该任事,闲置年久是苍生之憾。”
沈哲子虽然什么样的夸奖都有听过,但庾条这么说还是让他略有汗颜,他如今年未加冠,已经得到显用,如果这还算是闲置年久,那许多年过半百寒门子弟还在吏部苦苦等着选任的,真不知道该要说什么了。
庾条眼下也在办公,只是过来匆匆一见,约定晚上在尚书台内摆宴给沈哲子庆贺,然后便又返回自己官署了。
接下来,沈哲子又在这里见了纪友、谢尚等人,可以说是访客络绎不绝,迎来送往之间,都能感受到远处温峤那幽幽目光的凝视。
在尚书台内待了大约一个多时辰,家人才将征诏和阀阅送来,于是沈哲子便向温峤告辞。
温峤虽然早已经不耐烦沈哲子把他的官署当作会客厅,但还是让他进门来吩咐道:“台内不比其他,瞩目者众多,切记言行不要再像以往那样放任浪荡。我知你志不在中枢,但既然已经归台,做个样子也好,不要再过分跳脱。太保那里或许会有训诫,你耐心听着就是。”
这些也算是持重之言,沈哲子认真点头表示受教。可是温峤对这个家伙阳奉阴违的本领已有领教,也是没有什么信任了,说完之后便摆手道:“快滚,快滚”
沈哲子哈哈一笑,而后便出门去。刚刚离开了尚书台官署,便看到袁耽正站在道旁似是在等他,于是便疾行过去。
“听闻驸马已经应诏入台,太保特意嘱我前来引导驸马。”
袁耽上前一步,笑语说道。他心内对于沈哲子占住他的仕途,同时又造成谢尚离心,心内不乏怨气,但见面之后总还能保持一个和气。
“我虽未任台城,但也多有往来,何劳彦道兄亲迎”
沈哲子也表示谢意,顺手让家人递上一份图籍赠送,这也是台中约定俗成的一个规矩,新任职官要给上官和同僚一份见面礼。至于赠送什么礼物,也都是因人而异,有的是寻常物件,有的干脆直接送钱。
袁耽原本不打算受礼,可是视线落在那图籍上之后,脸色却是一变,拒绝的话已经说不出口,喃喃道:“竟是卫太保真章,这礼物实在太贵重。我不过受命前来引导驸马,实在受之有愧啊”
“我也是入境随俗,彦道兄就不要再推脱了。”
卫瓘乃是中朝大书家,时人多学其笔法,虽然其笔帖流到江东的也不少,但大多被人珍视秘不示人,因而也很是珍贵。早年沈哲子入都去勾引纪况,搜遍都内东西两宗才找到卫瓘的真迹。可是现在尽得卫氏真传的李充便是他座上宾客,也就不觉得多稀奇了。
况且他家还有一个未来的书圣常来往做文吏,卫瓘的真迹正可以拿来做进台城打点的礼品,无论送者受者都足够面子。
收了对方的礼,袁耽也就不好再过于疏远,言谈也变得亲近一些,一边与沈哲子同行一边笑语道:“台中征诏虽然早已经放出,但却久候驸马不至,我等公府属员也就是苦盼良久了。”
第526章0522 家为国用
太保乃是台城内如今地位最为尊崇者,因而官署距离苑城也不远,紧挨着太极东堂。
新建成的太保官署是一座四方高阁,规制仅仅略逊于太极前殿,较之尚书台还要更高一些。周围错落有致分布着许多掾属办公的场所,自有高墙环绕,俨然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实不独独只是东晋,中朝包括两汉时期,类似王导这种级别的重臣,独立性都是很高,并非仅仅只是依附于皇帝的应声虫,各自都有一套班底,共同治理天下。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皇权日趋强势,渐渐的宰辅之臣在皇权面前也就没有了原本所具有的制约之能,乃至于沦落为奴仆一样的存在。
沈哲子他们到来的时候,王导正在与几名属下掾属商讨事情。如今台城内三个实权的大佬,虞潭只是专注于军务一项,只打理护军府事宜。而尚书台分权太过,诸多分曹交错理事,职事之间颇多重合。温峤也谈不上专门负责哪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居中协调。
相对而言,王导的责任便重要得多,他以太保而主政台城,本身又担任司徒。而司徒某种程度上来说,便兼具丞相的一部分职责。除此之外,他还担任着扬州刺史,可以说从中枢到地方上的事务都系于一身。
看到沈哲子入内,王导倒也没有刻意的冷落,暂停议事,让人将沈哲子安排去一个侧室,过了一会儿才匆匆行来,望着沈哲子微微一笑,神情也谈不上亲近或疏远,只是说道:“台内事务繁多,亟待贤能任事,驸马能够勉为其难,也是让人心振奋的好事。”
沈哲子连忙起身下拜道:“太保此誉实在让晚辈惶恐,征诏早达,只是生性疏懒,拖延至今才应诏入拜,实在惭愧。”
“居野未必无劳,居内也不乏懒政,倒也无须一概而论。”
王导讲到这里,语气略有复杂,深深望了沈哲子一眼。身为如今台城内的主政者,他对沈哲子怎么可能没有怨言,只是以他的身份再絮言此事,终究有些欠缺仪度雅量。
沈哲子自然听得出王导弦外之音,自己在野这段时间何至于是无劳,简直就是比三公还要忙碌一些,也无怪王导言有讽意,在这方面他确实有些理亏,一时间不好作答,只是讪笑回应。
王导见沈哲子此态,心内也不乏感慨。
他对于这个年轻人的感官实在有些复杂,首先对其能力不乏欣赏,别的不说,单单如今这个台城焕然一新的局面,便可以说是这个年轻人一力促成。本身既有经营的能力,早先又是军功卓著,这样的人才不要说是在眼下的江东,哪怕是在中朝时,单纯以能力而论,都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