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如果沈哲子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大量的财货投入,能够在沿淮各处全部建立营垒据点,那么他根本不需要仰仗却月阵这一个权宜之策。但是那样一来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之巨,实在不可想象。而且营垒都是固定死的,一旦被围击攻破,便失去了其军事作用。
所以入镇后,沈哲子也是重点打造战车,训练这种水陆并济的战法。在这一场寿春防御战中,淮南军虽然处于极大的劣实,但在水路的控制权上,却有着极大的掌控力。同时,淮水每一处可渡河段,对于羯胡而言都是必攻之处。
所以这一战,简直就是为却月阵量身打造,又或者却月阵本身就是为了这种战场环境而发明。奴兵们以为他们冲的是一处军阵,但其实是一座坚城,而且还具有城池所不具备的反击方式和机动性。
当然沈哲子也并不认为单凭此法就能稳操胜券,巨大的实力差距并不是单凭一两种战术就能弥补追平。在水路的防守上,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利用的技巧,本质上无非是设置障碍、摧毁船只而已。
吴后主孙皓,为了抵御中朝晋军的南征,铁索横江,听起来虽然有点笨,但其实也是水战的基本战法。沈哲子虽然与江东民家交情深厚、关系密切,但也做不到一国之君那么强大的征发力度和豪迈手笔,而且成本太高,实用性却不大。他所拥有的冶铸工坊,单纯的打制军械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更不可能打造铁索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所以在水道的防守上,除了硖石城等几处水道狭窄险渡之处多备水栅、巨木之类,关键时刻拦江断流之外,至于其他方位,重点还是放在了摧毁船只方面。镇中多选擅泅敢战之士,集整成军,待到贼船到来则泅水造船。同时在军备中也加大了油膏等引燃助燃之物,以备火攻。
类似的准备,仍然在持续进行着。许多此前因为忙于淮北战事而暂时搁置的事务,此时也都加紧忙碌起来,务求争取将大战前夕不多的时间利用到极致,准备更加周全。
战争所打的,无非人命和钱粮而已。此刻沈哲子感觉尤其深刻,近来他安居于镇内,也明白到杜赫因何会那么焦虑。如今寿春镇中,军民加起来足有十数万众,虽然其中一部分民户已经开始屯垦,但尚未有所产,因而资粮给用完全需要外补。
这么多的人口再加上必要的畜力,哪怕待着不动,每天耗粮便达数千斛之巨。可是现在,士卒要操练备战,丁口要劳作生产物资,所耗更是倍增。而且这些人力也并不是集中在一处,尤其颖口等几处屯驻重兵的前线要地必须要有所储备,以防备战事开始后奴军切断粮道的危险。
这么一算,要维持整个淮南运作,每天单纯所耗粮数便达数万斛之巨。这样一个数字,单单听到便让人心内凛然,作为具体的经手者,杜赫所承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其实眼下这个局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沈哲子咎由自取。台内诸公对他有怨也不是无理取闹,从收复合肥、兴建梁郡而后冒进收复淮南寿春,节奏实在是太快了。这必然会令消耗加倍,而且内补之力远远不足。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沈哲子还有别的渠道可以筹措物用,单单依靠台中支援,不待羯奴来攻,当他挺入寿春之后,江北这些成果便有可能已经不战自溃。
但沈哲子也是自有理由,此前他是没有实力和机会介入江北事务,一直等到拔除了王舒之后,才得到这样的机会。而北地即将迎来大的变数,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太少。而且这样快节奏的挺入,虽然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就算是放慢步调稳扎稳打,也会面对其他层出不穷的问题,未必就会好过眼下。
近来还可以称得上是好消息的,便是老爹沈充北上以扬州刺史而入镇京府。如此一来,沈哲子的后路保障更稳定。而且在他看来,就算此战战败丢掉寿春,他家想要渡过大难而割据江东,自京府直冲建康,也要比盘踞于会稽方便且顺利得多。
但这消息也并未让沈哲子欣喜太久,很快心情就变得恶劣起来。羯胡大军前锋已经出现在淮北,而且一出现就伴随着一个血腥的战报
第732章0728 壮志未酬
城父一战后,无论是淮南军,还是石聪的人马,俱都收缩于镇,不再有什么大的动作。一时间,淮水北岸沿线一片地域反倒成了双方对峙之间的一个中空地带,只有各自游骑斥候在区域内游荡监听对方动静。
但是中空并不等于真空,虽然双方军队俱都撤出,但这区域内还是不乏人迹活动,有的是逃难的游食流民,有的则是藏匿在山野荒地中的盗匪,趁着这个短暂的空当外出活动,想要收捡一些便宜。
位于颍上慎地之间,有一片占地颇为广阔的滩涂苇塘。在这盛夏之际,左近茅草茂密,郁郁葱葱,在人目难及的苇塘深处,则有一片极为空旷所在。
这里乃是苇塘中的一处实地,方圆足足有十数顷,其中过半都已经被整理出来,甚至种下了许多菽苗、菘菜之类的作物。左近多有密林、茅苇遮挡,俨然一方独立天地之外的净土。
耕地之外有屋舍村落,窝棚密架,观其规模最起码聚居有千数人众。窝棚内外多有民众出入活动,木架上则晾晒着沤过的麻丝并风干的鱼干之类,不乏自给自足的味道。
在村落最中心,有一座高达丈余的竹木阁楼,虽然并无多少修葺,但已经是这里最气派的建筑。阁楼内外多聚壮丁,有着披着竹片、麻绳串联的竹甲,有的则只着简陋的麻衫。至于他们手上兵械也都五花八门,竹枪木棒、短刀铁锄。
阁楼之内,数人团坐,中间一个赫然是早前入镇拜望沈哲子的淮南坞壁主李陶。至于其他几个,老迈、丁壮兼具,相貌多有相似,好像同族血亲。
“沈维周其人,才能和胆色还是有的,加之又出身江东显宗门户,广引江东物货入镇养民,又能率部过淮击破贼众。其人入镇以来,确让镇中气象焕然一新,乡土改观远胜往年所任。”
李陶坐在席中对几人分讲,言中不乏对内史沈维周的推崇:“其实我是希望几位家老能引家人归南,奴军大部南来在即,此处虽然草木遮掩,但也绝非奇险绝地,若被奴众扫荡察觉,绝难自保啊”
然而他这话音刚落,旁侧却有一人冷哼道:“可是我所听闻,却与阿兄所言有不同。乡中多言这位少年镇将权欲太炽,甚至不许乡人持戈自保,要将士庶人命俱都攥在手内。他此前虽有险胜,但今次来犯乃是羯国百万军众,淮南区区数万疲兵此前尚能穷命奔波,真到强敌至此,又拿什么去抵抗阿兄也言其人江东显宗,帝室婿子,即便不守也能弃镇归国,不伤爵禄。但对我等居此人家来说,却是家破人亡惨剧”
“阿兄你对其人如此盛誉,却罔顾即将催命南来的强敌,莫非是责我等宗人于此分你人众,让你不能一争淮南军主之位”
李陶听到这指责,脸色当即变得难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