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汉祚高门 > 分节阅读 650

分节阅读 650(2 / 2)

这虽然只是一片祭文,但也是一篇檄文,沈哲子借此机会来表态,淮南军北伐,不止要清扫匈奴、羯胡,就连那些数典忘宗,在两个伪赵朝廷留名任事的晋人败类,也都要一并铲除

他并不担心如此强硬态度会将更多河北乡宗推入羯胡怀抱中,那些人留下来也是一个祸害,而且以羯胡目下的形势而言,居然还有人抛家舍业去投靠,这种人纯粹就是找死,而且必会不得好死

接下来便是祭拜江统等圉城名臣,而且不只是祭拜,更要立祠感怀这些华夏先贤的风骨和事迹。沈哲子就是要将这些人进行某种程度的神话,一方面更加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脱离凡俗的层面,将他们与当下活生生存在的后人们分隔开。

眼下是一个信仰混乱的年代,蕃教东来,与其再去为难那些和尚们费尽心机的汉化融合,沈哲子觉得不如扶植出一批本土的偶像信仰。而且有了一个忠义表里的统一价值观,最起码日后再控制起来,意识形态上不会有太大的冲突。

当这些事务忙完之后,沈哲子也就没有太多时间再逗留在圉城。临行之前,对于陈留战事后续如何,他也做出了一些调整,不再强求速战速决,对于陈光的乱军主要是以震慑围困为主。留给韩晃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内,绝不容许陈光的乱军成建制的突破淮南军眼下所设置的防线。

这并不是沈哲子放弃对陈光乱军的围剿,眼下的事实是从速解决已经难有契机。既然如此,沈哲子也就不再将太多精力留在此处,而是提前发动对荥阳的收复,占据黄河水道渡口,谋求与石堪决战。此前他太追求一个平稳,想要心无旁骛锁定胜机,但目标太明确,反而让淮南军有些束手束脚。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沈哲子觉得如果言道准备不充分,石堪绝对比淮南军还要更差一些,最起码淮南眼下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江东大后方,这是石堪所不具备的。而且此前青州一战,石虎的军队也是明显的收缩后撤,这像是与晋军打了一个配合,主动收缩兵力全力进攻襄国。

如果襄国那里已经决出胜负,无论哪一方获胜,对于石堪都不会太友好,届时必然会是一个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石堪也肯定要趁着襄国战争结束前而争取一个退路,其人发兵向南已经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选择。

既然如此,与其再给石堪留下一个充足的备战时间,不如直接归于淮南军的节奏,提前挑起战争。如果能够在主战场取得突破,那么像陈留这种局部战场也就不会再有多少僵持的余地。

多谢桓子牛提醒,不过我这张破嘴,有时候就是管不住。如果说拯救汉人元气,我更推崇河东薛氏这种地方豪强,拥众数万,不仕刘、石几十年之久,最严峻的时候,石虎派军十多万都没能打下来。在这个年代,许多汉人不如冉闵嗓门大,但是做的事比他漂亮得多。他反石赵,对客观历史造成的推动就是给前燕和前秦打扫了一下决战中原的战场。至于私德上,不想说太多,那是那个年代生存一个常态,许多比他还不要脸的,没有必要刻意贬低,只是觉得没有那么伟大,可能这也是一种冒犯,抱歉。

第898章0893 北上荥阳

密县地处荥阳,嵩山东麓,永嘉之际,中朝司空荀藩曾经于此组建行台,旋起旋灭,至今已经了无痕迹。

如今的密县,并不从属于世道中哪一方,境中也并无太过强势的哪一方势力,乡民们散居在山水河泽之间,彼此互无统属,偶尔有不耐寂寞的丁壮们忍受不住贫苦生活,被乡中豪武之类号召集聚起来外出闯荡,或是就此一去不回,或是灰头土脸狼狈归乡。

此处既非要津,也非名邑,除了偶尔过境的匪寇侵扰之外,竟然能在这乱世中保留几分祥和。

县境中有一座矮丘,矮丘下山溪潺潺流淌,浇灌出一片面积不算太大的沃土,田野中有离离菽苗,傍丘处则耸立着十几户简陋的屋舍,屋舍前篱笆围墙里散养着一些鸡鸭豚犬。

农田里有些农夫刈草浇苗,坡垄上有农妇席地而坐,双手灵活的编织着沤好的麻丝,不远处的树林里,则有孩童跑动在草丛里采摘着浆果塞进口中,果皮咬破后那酸涩的汁液流淌出来,孩童那稚嫩的五官都被酸的皱成一团,瘦弱的身板酸得止不住的打摆子,但当视野中再出现那些艳红熟透的浆果后,仍然忍不住故态复萌,采摘来丢进口中。

然而在这祥和表象之下,却有一种不寻常的悸动在滋生酝酿。乡人们在劳作闲暇之余不乏闲聊,语调中自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忧虑。

“知不知,昨夜东邻阿四夜中上溪冲凉,竟在溪里捞出一个泡肿的人头”

“是,那阿四还道是山鬼出游吃人被他撞见,到现在吓得不敢出门。”

“难怪难怪,我昨夜担水归家,总是叫嚷个不停,这几日热到舌头垂长,也不肯喝一口溪水,都快渴死了”

议论声中,众人便忍不住望向那被小渠引流入田、看去仍然清洌的溪水,心内各生不寒而栗之感。

“只怕未必是山鬼作怪”

一名望上去四十多岁,骨架高大,皱巴巴脸庞上自有一股愁苦之色的农夫叹息一声,望着溪流上游怔怔出神。其人左手断了两指,下巴上还有一道鼓起的疤痕,似是刀伤愈合后留下的痕迹。

听到此人这么说,众人脸上纷纷变色,俱都凑到这农夫身边,满脸的忐忑低声问道:“阿兄,莫非你是看出什么不寻常”

“是啊,阿山,咱们庄上只有你早年外出闯荡过,识见最广,莫不是有什么恶事临门”

这庄上十几户乡人都为何姓,那个身上有疤痕的农夫何山年轻时也曾外出闯荡,后来满身伤疤返回,就此在乡中娶妻生子,闭口不谈外事。

此时见众人俱都围过来,其人脸上便流露出追忆缅怀之色,渐渐地额头已经沁出冷汗,片刻后蓦地一叹,指着矮丘说道:“不好说,不好说过几日农闲,大家还是随我上山,咱们先弄一处隐蔽藏身吧。”

说着,他便扛着木镐往家中行去。

这一答案自然不能令人满意,乡亲们各有怨色,不乏更年轻些的丁壮已经忍不住冷笑出来:“阿叔外出遭了难,已经骇破胆量,到底发生什么事,只怕他也不知”

这正在这时候,丘陵北面一驾牛车向此处行来,牛车上有一老农并两个年轻壮力。其中一个年轻人拉着老牛,远远便对乡人们招手,口中则大吼道:“大祸、大祸我们随阿公上北溪换盐,北溪刘氏堡已经不见,内外都是血气,全庄好似死绝”

不久后,庄上十几户人家俱都聚集在族老家院里,听着那三人断断续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