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出现一个足够服众的人选,拿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徐州这些军头们自然能够糅合成为一股强大的战力。而北府军正是在满足了这些前提之后才得以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晋祚续命的稻草,而后在不得法的运用后又最终终结了晋祚。
他抬起手来,先打断那些徐州将领们的请战,而后让人张挂起了河洛地图,这地图上除了将一些关隘清晰标注之外,还包括敌我双方的兵力分配图。
淮南军的兵力分配自然很明确,南面伊阙方向万余军队,除了围困伊阙要塞之外,另分布在周边一些小的关隘之间。
另一个重点便是成皋,除了原本虎牢城外郭诵本部兵力之外,距离不远的荥阳也成了大军集结所在。而在成皋和荥阳之间,便是敖仓这个原本的重地。
两汉之际包括三国时期,敖仓都是一个重要的仓储集运中心兼重要的黄河渡口。可是现在敖仓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仓舍早已空空,只是作为水军的一个集结地。
至于敌军的兵力情况,大约在两到三万之间,其兵力具体分布情况也大约能够推算出来。南面伊阙方面守军大约在两千人左右,但在围困前后还有将近三千人的机动部队于此左近活动。
成皋守军三千余人,但这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因为敌军随时可以增援。而且单凭这三千人,在保证粮草物用充足的情况下,便可凭借地险将大军顽抗于外。
另外在洛阳对面的邙山和河内区域,此前韩晃的骑兵于此扫荡,同样发现有三千人左右的敌军。不过这一部分敌军其中有一部分已经退回了河中的小平津,另一部分则仍在邙山附近游弋。
这么算起来,桃豹的主力军队,应该还是主要留守于洛阳。这也符合外界对其军的认知,一路溃军客居于河洛,根本没有足够的凝聚力铺设于外而保持不散,只能集结起来进行实质的人身掌控才能维持住整个军队团体。
“彼此虽然兵力悬殊,但诸位也要切记不可轻敌。首先洛阳坐拥八关之险,若由外入内,则必为分师挺入,若乏于呼应,则难成平推之势。其次桃豹之军虽为残师,仍然不可小觑,羯国早年于河内之地多设马厩,畜力多为桃豹所得,因是其军骑众不乏”
沈哲子神色郑重提醒众将不可轻敌,河洛这一独特地形,能够给战术上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若是各军轻率冒进,桃豹的军队完全可以凭着不弱的机动性,依托河洛之间尚算广阔的纵深而分头击破。
所以沈哲子虽然在河洛周边险关布置诸多,但也并不自恃兵多而大肆分兵杀入。明末萨尔浒之战便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反面例子,而河洛这个作战区域较之萨尔浒战区只大不小,想要在这么广袤的区域上达成战略配合,难度要更大得多。
三国策中曹操建策全制其险,一方面是针对山东诸侯各自为战、互无统属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其战术意图核心在于只困不打,各方全都堵起来,高垒深壁,勿与战,以顺诛逆,吓死董卓。
沈哲子如今分制其险,也不是指望这些分师攻入河洛,而是堵死桃豹军队流窜的通道。至于他的真正杀招,还在于黄河上。
徐州军的到来,携来许多中、大型战船,使得晋军原本就占优势的水军优势更加明显。而且时下已经将入深秋,黄河水流变缓,使得溯流而击困难变小许多。
凭着如今王师舟船之盛,一次性便可往黄河岸边投放数万兵力,而且军中不乏克制骑兵半渡而攻的却月战车。洛阳与黄河之间缓冲地带本就狭小,一旦桃豹军队不能顶住晋军第一轮的冲击,很快便可达成兵临城下
“今次为战,虽非直踏虏庭,但永嘉之后,王师少有重归河洛旧都,即便有进,也多旋来旋去。今次大军十万集于河津,壮势已成,唯以速战,一竟全功”
沈哲子讲到这里,手按佩剑自席中立起,肃容道:“临战在即,不发衰声。只请诸位谨记,此一役关乎社稷国运,我奉节督军至此,唯二事与诸君共享,一者大功分酬,一者法剑无情”
众将闻言后俱都凛然,纷纷起身抱拳大吼道:“与大都督共享殊功”
第956章0951 虎牢关城
虎牢城关墙高阔,夯土筑基,底厚丈余,郭墙次第拔高,将及两丈。关阙两侧各立瓮城,哨楼射塔排列森严。城外寸草不生,几无制高之地,使人难窥内中虚实。
关墙之外深栽拒马,前后数列,城头箭塔射程所及之处则有深浅不一的壕沟,既可阻拦大型攻城器械的接近,也能借此拖延、大乱来犯之敌的行阵。
关城两侧,城阙要更高大宽阔,驰道平坦,可供步骑搭配,以达到深控道途的目的。
旧有的虎牢关,早已经被八王作乱并永嘉之祸摧残得残破不堪,如今的关城则是以祖逖修缮的旧城为基础,两赵争霸时又各自兴筑,最终达成如今这样的规模。
大概是虎牢关因地制胜名气太甚,两赵相争时虽然也有战于洛阳,但真正集中于虎牢的关城之争反而不多,大多数情况都只是将之当作一个通道。因此这段时期的虎牢关城非但没有经过惨烈战火的洗礼,反而屡有创建修缮。
淮南军虽然早在几个月前便兵进虎牢,但主要还是以荥阳附近的广武小城为中心,次第前推营筑工事。当然这些工事难与雄壮的虎牢关城相比,不过只是一些简单的壕沟、土垛并篱墙,不足发挥出太大的防御之能,但却能够极大程度的约束桃豹军队在关城之外的行动。
郭诵在荥阳本就时誉颇高,随同淮南王师北进以来,归附者数以万众,尤其在王师取得黎阳大捷、主力向荥阳转移之后,更掀起一股乡民归附热潮。而且前来投靠者已经不再是此前那些实在生计艰难的乡民,许多乡豪亲率子弟披甲投军。
不过郭诵却并未因此感到快乐,凡有几分焦灼。因为这些前来投靠的乡豪目的并不单纯,投军不过一个托辞,更多的人则是或明或暗的示意要投入郭诵门下,甚至有的干脆家业相托。
但这些人又哪会那么无私,不过是想借郭诵的名势,趁着荥阳秩序还未归安的时候大肆侵吞乡田而已。看到那些人所罗列的家业清单,财货现物极少,而大宗的田产则比比皆是,简直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郭诵私底下也在合计,如果那些以门生投献的人家他尽数接纳下来的话,几乎半个荥阳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