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葛洪这会儿已经不再将此当作简单的学术辩论,思绪快速转动,想要将沈哲子言辞中所流露出来的偏激戾气给化解掉,将之导入正途。
沈哲子闻言后则又笑起来:“圣贤举而天下恶,我也算是略具浅智薄能,偶或还有此类念错,世道其余,则更是慧愚莫辨,迷途之众不知凡几。如此而论,壮志如我,究竟是贤是奸”
“正因为道途难近,所以才需要诚念、正心、克己、修德,再以守一、行气、导引等诸多法持,如此才可受福于天,所作必成。大都督能行正道,匡王业,救危难,本也无需执于厉念,自可平行缓得。”
葛洪又说道。
“先生这么说,那我就明白了。”
沈哲子这才露出微笑,继而便又叹息道:“我虽然自己再无所惑,但却深为世道而悲啊。壮行如我,尚要感慨道业难近,此世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有宿慧、才力如我,纵然修持诸善,到尾仍是一空。这么说来,与其执此狂妄之念作无功之劳,还不如趁此甲子春秋,恣意狂乐,也算无负此生。否则也只能沦为规矩之下行尸走肉,为我圣贤之路垫足。”
听到沈哲子这一歪理,葛洪算是彻底没词了,更由衷感觉到这小子哪里是来论道,分明是来为难自己的。
“大都督乖言厉论,我实在不知该要如何作解。人行法途,见知如何本就各自体会,我自乐于吾道,未敢远作旁顾,也实在不知该要如何同契此论。”
能把葛洪这个搞封建迷信的老手给辩驳倒,沈哲子不免一乐,不过这也不是他夜访的主要原因。有的事不破不立,不扯出葛洪那一套的逻辑漏洞,也不好往里面塞新的东西。
所以他稍作拱手算作道歉,才又笑语道:“方才所论,不过戏言,我自己也知不过只是孤僻狭念。人生于世,修持分寸自有分寸所得,若是只睹圣贤光辉而余者无顾,则必耳昏目眩,自迷于途,于人于事都是无益。诚如屈子所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不知大都督究竟有何教我”
葛洪听到这里,强自按捺住不适之感,皱眉发问道。
“道自存乎天地,先人发以未发之声,后者百代承惠,因是称以圣贤。先贤微言以大义,非灵秀翘楚不能得于其全。但先人凭何以发声应是道之所在,遂古早存,人有所感,因是而言。道传自古久,前人所趁,无非先生于世,言道传之,既以迷惑百代。”
沈哲子讲到这里,身上已经弥漫起一股难言的气势,抬手上下一指,语调也转为凝重起来:“我与仲尼,俱生乎此方天地,竟困于先贤故久曲解之牙慧碎言,而罔顾近在咫尺、亘古久传之道理,这是何其愚钝”
“若能发挥自我之灵光,穷究天地万物之道理,哪怕余生略得浅识片言,也能自傲于此道中,自我之前寂寂无人先贤纵以满月耀世,也不能吞我微星之光”
最近看了一点闲书,发现一个有趣的观点,科学和宗教并不是注定冲突,对于很多科学家而言,研究科学就是为了发现神的造物规律,对他们而言,圣经有两本,一本是文字,一本就藏在世间万物的规律中,越重大的发现,越证明神的全能。略作分享,不辩驳不回应。。。
第1020章1014 天人之境
葛洪虽然与沈哲子接触不多,也多有刻意的疏远,但对沈哲子性格如何还是不乏了解的。沈哲子虽然看似宽宏雅量,颇有合流于众、礼下于士的谦和,但其内心里却有一种崖岸孤高的狂傲,总会不经意间的流露出来。
这也是葛洪对沈哲子向来持敬而远之态度的原因之一,这样性格的人,若仅仅只是一个家世身位俱都不同的人,那也顶多只是表里不一,伪成常态。
但沈哲子恰恰家世显贵,身位高极,本身又颇具导引世道的能力。所以这种人就显得尤为可怕,其外在表象有什么表现,那都是有着种种考虑和目的,但内心里向来都存一份冷静和淡漠,笑语晏然间杀人如麻,根本不会予人事以足够的敬重。
这样的人,善恶如何已经不好评判,若果真要对世道造成什么戕害,那绝对不是刘、石之类贼夷能比的,胡众残害世道顶多是残酷的杀戮。但这样的人一旦为恶,其手段之多令人防不胜防,甚至会令人不由自主的乐而蹈之,甘为帮凶。
所以,葛洪对沈哲子的疏远,除了本身意趣不同之外,更带着一种令他都无可奈何、无从消解的敬畏。
而今天沈哲子所谈论的这些话,也正印证了葛洪对其人性格的感受,这根本就是一个无法无天、无所敬畏的狂徒。若其人只是一个郁郁而不得志的普通人,尚可以说是一时愤懑戾声,而话出自沈哲子口中,则就意味着这就是他的真实想法
然而更让葛洪感到震惊的,则是他在听完沈哲子这番薄视圣贤、世道的话之后,除了那种掩耳遁走的冲动之外,竟然还有几分怦然心动
葛洪虽然是当下江东天师道宗师人物,但却并不是一个执迷玄虚的人物,向来主张玄体儒用,更一直在致力于将纲常名教理论与玄道戒律规矩融合起来,以期让天师道获得更加广泛的主流认可。
正因为这一点秉持,所以沈哲子这一番薄于圣贤之言给葛洪带来的震惊之大便可想而知。跟中朝以降玄学大昌、盛谈逍遥的所谓名士们相比,葛洪反而更加重视纲常名教对整个世道的意义所在。
所以葛洪是一个仰尊玄道,恪守礼法的人,事实上绝大多数天师道中成名的大人物,都具有着这种两面性,或者说在崇虚之外又有务实之想。只有贴合于主流的价值观,他们的许多宗教理论才能打包出售,为更多人所接纳。
这一点也体现在葛洪口嫌体正直,尽管对沈家尤其是沈哲子的许多行为做法都不认可,但却仍然乐于接受来自沈家的捐输和资助。这是一个宗教人物必须该有的素质和态度,因为一旦矛盾过于尖锐、冲突过于激烈,吃亏的只能是他们。
最起码目前而言,天师道对上是要说服人,对下是要折服人,任何与主流尤其是当权者的对抗,都只是在自找不痛快。
比如眼下江东的天师道,便已经近乎沦为沈氏手中玩物,原本立身根本的宅录传道和信众供奉早已经被沈氏为首的权贵门户所夺取,换言之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来源渠道,更加确立了其依附而生的附庸地位。
而那位道中隐为领袖的吴中陆师君,更可以说是已经沦为沈哲子指掌中物,热衷于钻研一些道礼斋醮,虽然也在推动道传的发展,但却已经不再具备独立的地位。
正因为明白葛洪是个怎样人,沈哲子才敢在他面前说此类话。虽然沈哲子如今时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