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郗鉴却似乎对讨价还价没有兴趣,只是望着庾冰说道:“既然说起江北王事阔进,季坚你又从都中来此,我倒想要请问季坚,不知可曾听闻台内对于江北如今此态有何规划”
听到郗鉴这一问题,庾冰当即一愣,他也没想到郗鉴不问家事而问国事。但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说实话无论是台辅还是庾冰自己,他们近来所关注重点都是尽快将徐州拿回,继而对沈维周做有效钳制。
当然,如今大势偏于江北,他们对此也不是没有设想。但问题是如今江北收复地多在方镇掌握中,他们也根本接触不到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往常自己闲谈阔论尚可,但若真在郗鉴这种江北高位方伯面前卖弄,那无疑是自曝其短。
但既然郗鉴问到,庾冰又不能不答,沉吟半晌后才说道:“王师大进,胡势越虚,中兴之态已是人所共知。自此以后,自然朝野内外都需并力向北,痛逐胡虏,光复旧国”
郗鉴只是垂眼倾听,但心内却是难免更加失望。说实话,他之所以要见庾冰一面,也是想要听听台中对于北面形势的看法和策略,如果台中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策略步骤,他也不反对将徐州再交还台中。
毕竟淮南和台中的对峙太严重了,沈维周权势太过炽盛,也的确是一个隐患。未来很难做到内外平衡,相携共进。
可是真正倾听下来,他却发现庾冰和其背后的台辅们,仍然只是在意于权斗,对于北面则止于夸夸虚言,根本没有想好该要怎么利用好当下这种优势局面,达成晋祚的真正复兴。
庾冰虽然看不清楚郗鉴的神情变化,但也能感受到彼此间气氛的逐渐冷却,心中已觉不妙,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若真言道军伍决胜,郗公面前我的确不敢妄论。但也有一点人世至理想与郗公分享,梁公才器如何,宇内已有公论,我是不敢非议其短,但骄态岂可久持战无长胜,势无长盛,譬如去年新胜之后,梁公所为多有轻狂,终究年幼难免气盛,若再无持于稳重者旁观扶助,前功尽弃,岂是危言”
“丈人可在室中大喜大喜,王师河北再传捷报,诸将并进,再夺邺城”
突然,厅室外响起一个大嗓门的吼叫声,打断了庾冰陈辞,而后庾曼之便如一阵狂风般冲进厅室中,眼见厅内情形,顿时愣了一愣,望着神情尴尬的庾冰满脸狐疑道:“阿叔怎会在此”
庾冰听到这话,脸色更是黑如墨染。
郗鉴则抬起头来,饶有兴致捻须打量庾冰几眼,继而便仰头大笑起来:“长民来得正巧,今日数喜临门,你速命人备下宴席,我要款待尊府亲翁。”
第1047章1041 梁公归都
“谢士欣,真国士也”
河北的战绩传回淮南,都督府上下也都尽作欢呼,长史杜赫更是连连作此喟叹,大概心中也有几分向往之念。
这一次的战事,对都督府上下都是一个莫大激励,而对于辖区内外也是一个十足的震慑。王师各部都有所得,但若真小至个人,便是一举奠定了谢艾在都督府中稍显特殊的地位。
淮南立镇以来,屡有征战攻防,也不乏大将单独率军征讨、坐镇于外。但若是上升到各部协调并进,达成一个相对复杂的战略目标,这一类的战事主导权始终握在大都督手中。
倒也不可言之大都督不愿将兵权下放,实在是淮南众将本身也并没有显现出能够独当一面且协调各方的能力。可是现在,谢艾表现出了这样的能力。
都督府治土得到极大的扩张,人员构架也更加复杂,大都督也是急需真正的帅才以作分劳。谢艾的出现,恰恰补充了这一点空白。
正如杜赫此前长期作为大都督臂助统理政务,谢艾今次的表现也显示出其人有足够资格担任河北整条防线的统筹调度重任。
虽然其人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就是资历太浅,至今加入都督府不过堪堪将满一年。但越是呆板且无前途的势力构架,才会将资历作为取士的重要凭证。这一点显然不适用于如今的都督府,谢艾的得用能够更加激励更多时流人才投身都督府中。
对于谢艾的这一次表现,沈哲子也是倍感欣慰。果然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是需要一个机会,只要能够由其施展,必能给人以超出预期的回报
对于谢艾的重用,也可以说是沈哲子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尽管他在都督府拥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很多时候取用如何也要受于人情与旧俗的捆绑,如果各种安排俱都出于随性,久而久之,凝聚力也会慢慢降低下来。
这一次谢艾的成功,就等于沈哲子的成功,有此事实明证,谁不叹服沈哲子的慧眼识人只要时流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未来沈哲子在用人方面便能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
当然若说此战前后,谢艾的表现尚有一点可挑剔的话,那就是事后对那些乡众势力的清扫打击仍显急躁,或要在河北激起什么不良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谢艾的错,也不是他的职责所在。他作为枋头守将,以及河北防线各路军队的统筹者,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的巩固住王师的战略优势。
而这一次的作战中,那些河北乡众势力作为第三方势力的摇摆性可以说是毕露无遗。眼下谢艾既然营造出一个少于掣肘的环境,自然要尽快将这些隐患给抹杀杜绝。
至于更高层面的衡量取舍,那是沈哲子这个大都督该考虑的事情。而就算是沈哲子身临前线,也一定会做出类似的决定,他手握雄兵,占据绝对优势,不可能将战略环境安危与否寄托于那些乡众们各自德行操守。
而且谢艾虽然做出了那样的决定,但也给都督府准备了回挽不利影响的选择,那就是死战鹤坞的贼首向俭的遗孤。向俭的儿子随着河北战报被一起送到了淮南,随之而来的还有谢艾陈述他个人看法的信函。
对于这一点,沈哲子也是多有感慨,随着他权位越高,看待一个人也越来越少作善恶是非的切割。
哪怕没有谢艾的提醒,沈哲子也明白那个向俭这一次的仗义死节绝对是一个值得深作挖掘的事件,在北而言可以以此招揽河北人心,千金市马骨,重礼邀贤士。在南而言,则可以向江东朝廷彰显王师不独征伐之功,教化之德也是卓有成效。
所以一俟报功一行抵达寿春,沈哲子便命人款待并且将向俭的遗孤和部曲将们严密保护起来,避免发生什么刺奸恶事。同时他又即刻亲笔书写奏书,着人送往江东为向俭表功并请哀荣。
向俭这个人哀荣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在河北人众眼中,沈哲子这个南廷大都督究竟在南廷能够获得多大的大义支持。如果向俭因其壮烈能够得于鼎盛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