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汉祚高门 > 分节阅读 867

分节阅读 867(2 / 2)

谢尚本身便是浮华界的一流人才,兼之早年督造钟磬礼器,使礼乐正声归朝,如今俨然已成行台古礼宗师。轮到他发言时便提议让那些乡徒以野贤乡秀的身份,参加接下来年前年后一系列庆典,让他们深刻感受礼乐堂皇于朝的庄严。

对于这些典礼之类,沈哲子向来也都是存而不论的态度,只要不是过于繁琐铺张耽误正事,便也都由之。考虑到眼下年关将近,便批示一个“急”字。

这一次的行台会议,因为临近年关,也可视作一场年终总结,并不独只限于当下的西征战事。所以凡与会者各个部曹俱都有陈述,甚至就连游离于行台之外、处境颇有尴尬的何充都有发言。

而这些发言中,最令人关注的还是民部大尚书庾条并河漕将军纪友的发言。无他,这两个一个管着钱袋子,一个管着舟车物流,可以说是行台职权最重的两个官署。

民部乃是行台六部之中结构最为庞大的一部,单单下辖分曹便有十曹之多,这其中度支、仓曹、库曹、户曹等等,职权都不逊于一般的大尚书。

轮到庾条汇报时,单单其人陈奏所涉诸多籍册便装满了数口大箱子,这还仅仅只是汇总整理之后的一个结果,至于更加详细的资料,则是足足有几间房那么多,自然不可能完全搬运到殿上来。

饶是如此,庾条这一番汇报都持续了长达几个时辰,听得与会众人俱都恹恹欲睡。至于最终总结的结果,也都很喜人,其中最引人瞩目还是人口这一项。

早在数年前沈哲子平灭江东作乱之后,便开启了一项人口普查的工作,至今历时三年有余,总算有了一个大概的结果。行台目下所控制区域内,不包括新进收复的弘农、上洛、河东等地,合共在籍人口达到了一百八十万户之多

当庾条道出这个数字时,整个殿堂中满座哗然,并不是因为这个数字太小,而是太多了要知道中朝武帝太康元年,灭吴之后全国所得户数不过才两百四十多万户而已。

可是现在行台统治区域还未广及南北,关中、蜀中以及河北等地俱还在敌人掌握之内。但就算如此,在籍人口竟然直追太康元年,这一结果实在令人咂舌。

沈哲子对此并没有表现得过分吃惊,在他看来这个年代所谓的人口统计,其实并不能反应当世的人口总量,仅仅只是体现了当权政府强大与否。政府如果掌控力大,能够将大量生民编入籍中,政府如果权威不够,自然大量民众亡出籍外。

太康元年,全国户数两百四十多万,可是到了太康三年,人口便达到了将近三百八十万户之多。短短三年的时间,人口自然增长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增幅,自然是因为统一之后随着政权统治力增强,越来越多的荫户、流民入籍。

这些资料,沈哲子都是由收复洛阳之后、民间搜集来的那些典章旧籍中得来,对于庾条所报出的这一户口数,心内还是隐隐有些失望。

江东荫庇之风诚然一时难除,就算是有了他们沈家率先放免荫户的表率,肯定也是亡数诸多。可是江北自从他任事以来,在人口方面便一直不曾放松管制,尤其豫州那些乡宗豪强更因此类问题被剪除诸多。

再加上几场大战所得的流民生口逐渐被安置,原本沈哲子觉得应该能追一追太康元年的籍民数,却没想到居然还差了五十多万户。折算成人口的话,便是三百多万的人口差距

可见,就算是有着豪强荫庇的存在,这长达几十年的动乱,对人口的削弱是实实在在、令人沉痛的。

虽然比不上太康旧年,但这一数字较之中兴之初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沈哲子犹记得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会稽作为三吴之一的庞大郡治,在籍人口居然才三到四万户之间,而整个江东朝廷在籍人口也还不到五十万户。

换言之,沈哲子北上任事、主持征伐以来,给晋祚增加了一百三十多万户的人口增量。

当然这么大的增长量,也并非全是沈哲子的功绩,元帝、明帝时期,政权本就立足未稳,郡县之间所用图籍甚至还都是东吴和中朝时期的存留,本就乏甚官方权威性的统计数字。

而到了沈哲子主政时期,对整个江东的控制是肃祖在位最强势时都不能比拟的。哪怕不计算江北新增人数,在拥有如此控制力前提下,再搭配以沈哲子所提供相对科学的统计方法,在籍人口达到百万户是很轻松的。

换言之,沈哲子北进这些年,给晋廷增加了将近七十万户的人口增量。而在此之外,还有未曾名列籍上的罪户、屯户等二十多万户。这么一算,沈哲子的功绩也算不小。

人口有这么大的增量,其实也算不上是多么夸张的事情。

单单河东一地,在表示臣服之后,薛涛便献上他家所控户数籍册,便有一万七千户之多,完全不逊于一个小型的政权,而这一数字究竟是否属实还有待确认。由此可以想见北方这些真正强大的坞壁主们,他们在那方圆天地中保存了多么强的力量。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在籍人口的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消息。这一百八十多万户在籍人口,如果再讲得更实际一点,便是一百八十多万个独立的纳税单位,是在世任何一个独立或半独立、敌对或半敌对的政权都不具备的庞大统治体量,包括羯赵的石虎政权在内

第1191章1186 临海水土志

且不说沈哲子人心不足的不满,在座其他官员们听到庾条所汇报的这一数字,俱都激动难耐。甚至就连何充都隐有变色,脸色变得潮红不定。

他们这些行政官员,虽然没有武将们杀敌夺阵的威猛军功,但也并非没有确切的政治目标可供追求,而籍民的消涨就是衡量尽职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兴建制以来,江东执政班底换了几轮,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远远不如行台来得辉煌。虽然这主要还是归功军事上的勇猛阔进以及大将军的英明主持,但他们在座之众也都深感与有荣焉。

除了人口的增长之外,行台在财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极为辉煌。几座比较大的仓储,如余杭仓、京府仓、都南仓、寿春仓、黎阳仓以及洛中仓,这几个仓邸比较集中的区域,储粮俱都达于百万斛以上,次一级的豫章、湓口、濡须、盱眙、淮阴等地,储粮也都在三到五十万斛不等。

“中兴以来,仓储之丰无过今时”

庾条讲到这里的时候,语调也都充满了振奋。早在十几年之前,他与大将军筹划隐爵开始,他便一直专注于货殖之术,从最开始私肥庭门之内衣食用度,到如今已是泛及南北、货通东西,以此物用均输而达于经世治国的高度,心中之自豪简直不能言表。

一番慷慨陈词虽然冗长,但相对整体而言也只是陈述大概。不过眼下也不方便让庾条详述所有,否则今天这场会议将成了民部一家之说。

所以在庾条大体陈述一番后,沈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