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豪强武宗虽然清誉不著,但对乡势的把持,讲起来甚至还要超过那些冢中枯骨为美的世族门户。就算从整个关中层面而言,这一群体存在远不足成为王师对手,但具体到县乡郊野之内,却是行台政令能否施行乡野的最大阻力。
无论世族旧户还是郊野豪强,这都是原本关中残留的一些势力。邀请他们,那是给他们开放一个意见窗口,或者说发泄渠道。关中目下仍在营建恢复的关键时期,内部必须要稳定当先,能哔哔就别动手。
这一部分人有钱且有闲,如果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加入行台统治结构之内,长久闲散于乡野之中,难免会杂念丛生。而行台选士任用已经自成章法,更不可能为了他们而大开方便之门,给予他们这样一个既能发表意见而又无伤大雅的身份机会,也算是一种安慰。
当然若仅仅只让这些人参与进来,沈大将军还没有闲到为了安抚他们而专程驾临关中。所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参与人员,如行台统治构架之内,吏治考评优异之人,哪怕仅仅只是区区一个乡社吏首,也可与大将军同席而饮,接受犒赏并陈奏最基层的施政苦乐。
还有一部分便就是缴纳各项赋税的大户,无论经营何种行业,行商、坐贾又或百工匠户,缴纳的赋税高,便说明对关中的恢复经营做出的贡献大,自然也就值得大将军出面慰问犒赏。
不过这最后一部分能够入选的还是有限,而且多为其他地域前来关中行商的豪商,真正关中人士得于邀请的反而不多。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关中刚刚铺开一个基础,还有赖进一步的建设,另一方面便是在大将军到来之前,关中各种税制仍是粗疏,各级官署仍然给那些地方上的乡户留有极大的余地作为一个缓冲期。
经过各个方面的挑选,最终能够参与进宴会的合共七百余人。通过这些入选者各自进选的途径,便也能看得出关中这两年经营建设的一个大概成果。通过郡县举荐得入的地方乡豪将近四百余人,可以想见这些关陇豪强仍然颇具势力。
不过这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要知道关陇动乱并非朝夕,几乎从后汉末年开始,中朝短暂的统一也实在没能令王法章制深入人心,可以说是长达一百多年或轻或重的混乱期。行台复治关陇尚还不足两年,便想要完全杜绝地方上的乡豪力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与会人员的名单,总算是拟定出来,待到公之于众后,自然也难免几家欢喜几家忧愁。对于这一次的盛会,整个关陇之间可以说是万众期待,但浓缩到这一份名单中,自然不可能做到一网打尽。
而且刺史府在公布名单的时候便已经作出说明,这一次能够得以入选,资格是可以继续保留维持的,换言之下一次大将军西巡的时候,这些人同样得于有幸与大将军同席相论。
有了这样一个小规定,那么这一份名单便不仅仅只是一份宴会的资格,更代表着行台对于他们的一种认可,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可以说是一种荣耀,一种表示他们所以秀出于一众乡徒同侪的认证。
而那些有意参加但却没有入选的时流乡户们,则就难免有些吃味失落,不免颇有微词但也都不敢宣之于口、形于面上,质疑这份名单的公正性。
毕竟行台无论出于哪一方面的考虑,既然拟定出这样一份名单,便意味着这些入选者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代表整个关中。他们这些没有入选的若是质疑,甚至都不需要行台出面,那些入选的乡户们便有可能与他们翻脸反目。
不过那些人纵使失意,倒也不至于完全绝望。因为这一份名单春秋一审,三年一换,入选乡户代表若是在这段时期中做出什么违礼、违禁的恶迹,一旦查实,即刻取缔资格,并择备选替补。而在三年的换期中,将是覆盖整个关陇的大换血,各方代表又将退回同一起点而作筛选。
有了这诸多安排,这一次的宴会意义便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将军的出席,成了关陇时流内部的一种竞逐,甚至可以视作是乡情乡势的一种标志。
当所有人都沉醉其中,为之喜忧不定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来清楚察觉到,原本乡情乡势如何,那是乡野民间秩序运转自发形成的一种结果,可是行台仅仅只是通过一次宴会的安排,便不动声色的将这种仲裁权给收取回去。
宴会的地点被安排在了长安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段高坡上,这高坡在当地又名龙首原,因此虽然官方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说明,但是民间已经自有俗称,将此命名为龙首宴。
目下的长安虽然也有修复,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周边水道的疏浚沟通与城池本身的营建。所以新旧城池之间的这一段原野仍然保持着郊荒模样,没有营建什么建筑。
当被选作宴会举办地之后,渭水码头上万余名氐胡役力便被调集至此,经过七八天的昼夜营造,一座占地广阔、恢弘大气的石城便拔地而起。城池落成之日,便也是大将军集宴关陇时流的日期。
第1277章1272 胡胆裂寒
大概天公关照人意,宴会召开这一天,自晨光破晓天空便是万里无云,一片晴朗。
而早在黎明时分,各方有幸参与盛会的时流便各驱车马直往龙首原上的这座石城而来。当时晨光尚是稀薄,仍未褪尽的夜色下,新进建成的城池如同一头盘卧原顶上的猛虎,城墙都由硕大的原石堆垒砌成,未经修饰,城墙边角粗糙之余,则透出一股蓬勃而出的豪壮气息。
此时的城池防务,已经交由大将军亲兵胜武军接手,城墙上下都站立着体魄挺拔健壮的胜武军士,朦胧的视野中虽然看不清楚这些将士们具体面貌,但依稀勾勒出的铁甲狰狞线条,仍能让人望去便觉触目惊心。
今次参与宴会,合共七百余人,天色还未大亮,与会人员已经悉数到齐,再算上各自家众随从,足足数千人众,车马连绵一直排到了龙首原下。胜在此处陂塬开阔,就算有这么多人聚集于外,也都不显拥挤,且还留下大片的闲地。
石城关禁还未放开,众人等候在外也无聊,难免要寻亲友小作谈论。关中境域不乏闭塞,乡户之间彼此倒也相熟。各自相熟者聚集起来之后,大体便也显示出了各自特质的不同。
在这些受邀人员之中,地位最高自然是行台亲自邀请的那些世族旧户,如杜陵杜氏、韦氏等本就旧誉颇高、乡势也不弱的门户,特别是杜氏,如今还在行台拥有着不低的影响和势位,甚至与大将军出身的吴兴沈氏都为姻亲。
虽然杜赫一支与留守杜陵乡土的族人们来往已经很少,但这并不妨碍杜陵杜氏借其声势,成为目下关中首屈一指的大世家。
所以对于今次大将军设宴款待,杜家也是捧场十足,甚至早在黎明之前,京兆杜氏留守乡土的这一脉族人中的大家长杜彦便早早率领子弟来到龙首原下,也不急着登原,只是站在道左满脸笑容向随后赶来的各乡户人家打着招呼,俨然将自己摆在一个迎宾的位置上。
韦氏今日到场族人也极多,老老少少足足几十人众,在见到杜家人如此后,韦氏少年当家的韦楷、韦谌便也当仁不让占据了道路另一侧,双方之间不睦气氛毫不掩饰。
这两家都是京兆有数的旧族,而且还共居于杜陵一县之内,原本应该是通家世好。但杜氏清誉要远高于韦氏,单单一个中朝杜预就完爆韦氏迄今为止历代先人,虽然韦氏也可追溯家世达于前汉,但在当时声势不弱的京兆杜氏看来,韦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