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伴老陪,所求无非心意相通,朝夕相望罢了。帷阁之内,我与娘子也不过人间寻常夫妇,无非人望浅聚。门户之内,还是舒适为尚,也不必过分苛责自己。我家富贵享久,那也是祖宗遗泽,不是什么骤然事迹,这也实在算不得什么罪过。”
沈哲子素来不太热衷日常的享受,也正因如此,对于这种尚简的世风导向反而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梁王妃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她离开夫郎怀抱正色说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特别妇人之类,只作门内闲居,善观左右长短,以此较量为乐。我家虽只寻常,但这一份寻常,世道又有几家能够追得男子各任于外,家事或难细审,但之后各得论功封犒,谁又乐见自家妻儿衣食用度俱劣于人壮志之外,唯此杂事最扰人心。上行下效,夫郎又不可苛求用命者衣食俭用,唯妾自警,将此朴风度人”
“夫郎不要觉得妾是危言求宠,单单最近几日,府中备薪便胜往时倍数。夫郎可知为何”
看到这娘子一脸正色状,沈哲子倒是愣了一愣,不过府中这种杂事他又怎么有精力去过问,只是摇了摇头。
“夫郎近日起卧随性,餐食不定。但府内供应须臾都不可缺,往往备餐由早至晚,才可随时取用,灶薪难免耗多。夫郎家门元柱,合家上下福祉俱仰,侍用须臾不敢怠慢。偶有随性,便是常例备存。当餐不餐,则饮食常备,当眠不眠,则油蜡费多。眼下还只门户之内,未来扩及宇内,那可就不再是一家一户的得失耗省”
沈哲子听到这里,脸上那随意笑容才渐渐收敛。自家娘子所言事务,他倒不是想不到,心中未尝没有警醒。但道理言则难免空泛,被自家娘子用日常琐事引出,才让他感触更加深刻。
沈哲子是真的没想到,仅仅因为他自己这几日作息不规律,家中日常耗用便以倍数增备。
他不是不知道以自己如今声势威望,世道之响应巨大,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这种个人心意被无穷放大、一人之欲成天下之欲的现象,便是权力迷人之处。
但他就算有这样的觉悟,往常也只是更多关注大的层面,自家娘子今日讲起的话题,才让他的关注层面得以大大拓宽。
自家娘子这一番话语,让沈哲子突然想起后世一桩同样有关皇帝的轶事。那就是被称许为除了做官家而百事不会的宋仁宗,处理公务至夜,想要喝一碗羊肉热汤但却忍耐不说,就是担心一时偶然之念会令人误作常例,夜夜杀羊,久而费巨。
以天下而奉一人,这说起来只是让人颇感心旌摇曳的闲话,但落实在实际中所造成的种种现象,则就不免令人触目惊心。
宋世素以富足著称,哪怕日日杀羊,又算什么了不起的耗费而宋仁宗之所以备受推崇,这种对于私欲的克制也实在名副其实。
同理,以沈家之富足,梁王妃所言,也实在颇有几分吹毛求疵的意味,这些所谓的耗费,实在算不了什么。不独沈哲子此前不甚关注,沈氏家人大概也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但就是这一点理所当然的忽略,往往就会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比如晋惠帝名言何不食肉糜,这对其人而言,或许只是真的单纯好奇,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加的让人感到悲哀。
至于中朝的缔造者晋武帝,得位之初也是颇有明君风采,焚裘示俭哪怕仅仅只是作秀,也是颇具积极意义,权豪斗富,尽管有着皇帝的帮忙,王恺仍然不敌石崇,可见当时的晋武帝还是不乏自制力的。可惜不能从一而终,于后世最为人知者只剩下一个羊车望幸。
响鼓不用重锤,今天自家娘子这一番话,还是让沈哲子有所自省。他想要由外及内的完成身份的切换,跨过这最后一步,仅仅只是关注外部的势变还是不够的,对于本身自我的要求也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梁王妃所言,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不要说那些闲来无事只会关心家长里短的妇人,哪怕是旧年那些能够精忠报国、砥砺而行的功臣们,大功分酬之后享受人生也是应有之义。
可是人心不知止,欲壑最难填,沈哲子不愿做个不可同富贵的凉薄人主。哪怕仅仅只是给这些人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也需要做出一个克己持俭的姿态。而他一直习惯乃至于可以标榜根本就不在意的日常生活,对很多人而言也的确是终生难以企及的状态。
“贤妻警我,真是声逾春雷,振聋发聩啊”
沉吟许久后,沈哲子又拉起自家娘子皓腕,并不耻于承认自己真的是有些忽略这方面的问题。
人情常有,细水长流,如果他麾下的功臣集团竞奢成风,急于要在短时间内将功业变现从而攫取可供挥霍的财货,这意味着新梁从一开始就会是一个内部不稳的政权。历经世事种种,沈哲子虽不至于对人性彻底失望,但也明白人性这种东西千万不要试图去考验。杜渐防微,实在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被夫郎如此夸赞,梁王妃脸上也露出几分尴尬但却欣慰笑容,但她很快又将面色一肃,继续说道:“妾有百思,能得一二。今日还有一事要谏夫郎,那就是阿琉这小子。我知夫郎人情深眷,或是觉得于我家兄弟略有亏欠,或是顾及于妾,对他颇有纵容。”
“世道中人,能够依仗人情眷顾度此一生者不乏,但我不希望阿琉是如此。如今的他也该自立,不望于前当顾于后,人情渐薄,后嗣渐多。今次、今次夫郎助他脱出藩篱,不受旧事所累,盛世将启,正是男儿立事良时,若只望乞于情,则无望成于事”
沈哲子闻言后便笑起来:“娘子这么说,用心是好,但也是小觑了世根。我久作洛中、河北,近年已经少见他,只是不扰,也谈不上庇护。他或不精于世务,但巧弄饴食、禀赋天生,已经暗为南北世道雅重。即便是无封无禄,凭此足以养生传嗣。”
“说的正是这一桩,夫郎劳于大事,家门琐碎,妾却不敢怠慢。他能偏技谋生,也算是良善。但人事种种,哪有一桩简单此中利丰惊人,这小子又不知人情忌讳,私财坦陈于外,难免人心相疑”
沈哲子听到这里,算是隐约有些明白自家娘子的意思,这娘子用心渐深,既希望自家兄弟能得养生长计,又担心会被人误作宠溺过甚,惹人非议。
不过话说回来,沈哲子也是不得不佩服自家小舅子敛财之能。据说从建康迁回琅琊故国,单单浮财之类便舟船载满,前后运了将近一个月才尽数运到京府,可谓是时流侧目。
沈哲子要说一句公道话,这些财货虽然有馈赠的一部分,但其中大多数都是自家小舅子这些年自己赚回来的,可见糖业利润丰厚,更兼这小子做的近乎垄断买卖,一些高端产品唯其出产。
加上河南各地归治年久,民生渐渐复苏,对于饮食也有更高需求,以至于这小子创立的玉谷坊一度成为时名仅次于天中神都坊的大商坊。老实说,就连沈哲子都有些眼红这桩买卖,而行台前不久甚至提议将食糖也提高到盐铁一级的专营,更加严格的把控这一行业。
当然,技术强不等于手段高。虽然行台此前已有商契律给予商贾一定的律令支持,但时下经商特别是跨地域的大规模商事仍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