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2 / 2)

他父母双亡,自幼在军人家庭长大,接受了最传统正宗地军事化教育。他是土生土长的鲁国人,对鲁国有着很深地感情。他的父亲是鲁国前朝军中高官,在与齐国交战的时候战死的,他是被父亲手下大将抚养长大的。

由于鲁昭公是个新君,鲁国被三大家族把持,教官一直耿直做事,不巴结任何人。所以他一直得不到重用。

鲁昭公身边就需要这样地一个大将军,为他训练军队,掌管鲁国军队。让君王身边有一支最忠心的军队,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军队。一支具有凝聚力,不被三大家族瓦解的军队。

“这个”在方基石的推荐下,鲁昭公显得很为难。他还是希望把军队大权交给方基石的,让他改变观念把军权交给一个外人,一时还是无法接受的。

“我要走了我说过我是路过鲁国,我要去东周洛邑”

在以前的时候,方基石就说过,他要去东周洛邑,他只是路过鲁国。现在是他走的时候了。

方基石心里清楚:作为君王,你要是赖在鲁国不走,他封你官职你都接受,人家就有可能会怀疑你。你越是说你是“路过”人家越是放心你,就那么回事。

其实他是真的要去东周洛邑,而不是说假话,而不是骗得鲁昭公的放心。

在穿越来的时候,他是闪过那么一下念头:要不要“挟鲁公而令鲁臣”

可当他受伤得到鲁昭公的医治后,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要是“挟鲁公而令鲁臣”的话,他很快就能做到。可是他并不想这么做。

“你真的要去东周洛邑你要撇下我”鲁昭公当即脸色一变,变得有些哭丧的感觉。

“嗯”

“可你并没有向我说明具体是做去什么啊到底是为什么啊一定要去东周你”鲁昭公追问道。

“大神鲁国需要你大神”教官也在一边劝道。

“寻梦”方基石笑道:“我是去寻梦的”

“寻梦”

“什么叫寻梦”

鲁昭公与教官两人都追问起来。

“寻找梦想我有一个梦想我想实现这个梦想,所以我必须去。承蒙鲁公厚爱,赐我妻室,我当永世不忘。所以我会回来的我会把鲁国当成我的母国,在鲁国安家,生活,我的子孙永远是鲁国的子民,永远忠于鲁公”

方基石自然是不会向鲁昭公和教官说他去东周洛邑的目的,说他是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这样地话,那是大逆不道,那是死罪。他的想法,是不能、不会让任何人知道的。

鲁国太小了

挟鲁公而令鲁臣,太小儿科了,人生的志向也太小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人生大目标虽然不能改变历史,可最起码能够尽自己的能力,让这个时代的人民少一些战争,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苟且过上一段平静地幸福生活。

方基石知道,他是无法改变历史的,架空历史小说都不过是意y罢了。历史就是历史,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的历史,是无法重演和回头的。

所以他没有别的想法,只有这么一个想法:让人民过上暂时的幸福生活在我有生之年,少一些战争

另外满足一下“皇帝梦”,还有后宫梦。

既然来到春秋时期,就多收一些美女到宫里来养着吧四宫七院也没有不可。

想到那两个妾室给他带来的“幸福”生活,方基石都有些急不可待,想现在就回家,抱着美人现在就爽一回。

“方兄呜呜呜”鲁昭公见方基石决心已定,不由地哭了。“你这让兄弟我如何是好啊呜呜呜”

方基石赶紧离开席位,跪到鲁昭公面前,举荐道:“方基石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教官是最好地军事大才鲁公重用他,鲁国一样江山永固”

教官见方基石向鲁昭公举荐他,万分感动。也离开席位,跪到方基石的身边。

“鲁公臣愿世代侍主,永不叛主臣下愿以全家性命担保,忠于鲁公呜呜呜”

“起来起来”鲁昭公也赶紧离开席位,把两人扶了起来。“本公初掌大权,朝政不稳。现有二位真心辅佐,本公真乃幸也”

第75章 向鲁昭公举荐圣人

在方基石的一再坚持下,腿长在人家身上,鲁昭公不答应也得答应。

在这种情况下,鲁昭公也只得接受方基石的举荐,接受教官为鲁国护国大将军,掌管都城曲阜的兵权和国家的国防力量。

鲁昭公任命教官为鲁国护国大将军,自然是遭到三大家族的反对。

不过反对无效。

现在朝堂上的护卫都是由方基石一手训练出来的,实力强悍。以前三大家族安排进来的亲信,都已经被调离了。再则都城皇宫这一片是属于鲁昭公的地盘,这些人想反对也闹腾不起来。

鲁国是一个小国,没有多少人口。现在在方基石的强兵计划下,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除了正规军队保留外,其他人都可以回家务农。

当然务农是一个方面,作为军人,他们每天都是要进行军事化训练的。结果鲁昭公的军队人数不仅多,而且在这种训练方面下,“军民”体质都提高了。

试想每天都进行军事化训练,然后才回家务农,所以这些“军民”不觉得累,相反还觉得浑身都是劲。他们把军事化训练当成锻炼身体了,而且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了,还可以防身,还可以保家卫国。

鲁昭公虽然权力被架空了,可他作为国君,领地面积还是摆在那里的。领地大,人口基数也相对大。所以在方基石的强兵计划下,他的军队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在军事力量上面,完全可以与三大家族抗衡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昭公任命教官为鲁国的护国大将军,三大家族虽然反对,却也无能为力。

鲁昭公也从此渐渐地收回了不少权力,渐渐地有点像国君了。

帮鲁昭公把政权稳固下来后,方基石还是不放心。他的家人还留在鲁国,鲁国不安全他就无法去实现梦想。所以在临走之前,他还必须向鲁昭公推荐更多地人才。

可是他是穿越过来的人,对鲁国以及大周天下的人才还不熟习,无法推荐更多地人才。

现在他知道有一个人才,这个人是将来的圣人。可是问题又来了这个未来的圣人现在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

不管你的个子有多高,你终究是一个还没有行加冠礼的少年。在没有行加冠礼之前,是不能为官的。

所以方基石想推荐少年孔子给鲁昭公,却又无法说出口。

鲁昭公并非昏君,见方基石决意要走,留是留不住了,就天天下朝之后,就把他留下来,与之喝酒谈天下,请教治国之方。

对于治国方面,方基石真的不是行家里手。他是军人出身,只知道打仗,只知道怎么与敌人周旋,只知道敌人一般都使用什么伎俩。

要是跟他谈如何管理军队,如何训练军队,如何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还能说上一些。可现在鲁昭公不再需要他说了,他已经有了护国大将军。关于军事、国防方面的事,可以请教那位护国大将军。

“这样吧我向你推荐一个人,这人不得了他是将来的圣人”

鲁昭公笑着打断道:“你就是将来的圣人,我就信你”

方基石连忙摆手阻止道:“不不不我算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什么都算不上你鲁昭公还能青史留名,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