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终于推翻了楚灵王,把他赶出楚都上郢。他的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在郊外。
楚灵王的生平事迹值得提一笔。
吴国为朱方之役失败的耻辱,起兵来攻楚。灵王为报复又去伐吴,却失败了。他为了掩盖失败,不去整顿军务。却下令修建宫室,造起了一座宫殿,名为“章华宫“,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叫做“章华台“,又叫“三休台“,取其高大,登上台顶中间要休息三次;又在台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
建好高台后,灵王又派使臣去往诸侯国召集诸侯,来庆贺落成,并从此住在章华宫中享乐起来。
公元前534年,鲁昭公八年,作七年三月,楚灵王建造章华台,并召见鲁昭公。鲁昭公前往祝贺,楚灵王赐给他宝器。过后楚灵王反悔,又将宝器骗了回去。
楚灵王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弃疾杀死,倒在地上嚎陶大哭,喊天呼地。他对旁边仅存的两个随从说:“我不是为自己伤心,我是为儿子伤心。我对儿子多好啊,怎会遭到这种报应啊”
这时一个随从说道:“你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种地步吗”灵王被他抢白了这一句话,当即止住了眼泪。
楚灵王死后,死讯一时没有传开。时任蔡公的弃疾,听从手下献计,假称灵王杀回来了,吓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杀,于是他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楚平王。
当时楚灵王的尸体还没找到,只找到被楚灵王丢弃的衣冠。为了稳定人心,楚平王在楚灵王落难的地方附近找了一具无名死尸,穿上楚灵王的衣冠,假称找到了楚灵王的尸体。
三年后,平王再次访求灵王的尸体,申亥出头,灵王的尸体才被找到并以王礼重新下葬。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就是指楚灵王。
楚灵王偏爱细腰之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然后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
橘逾淮为枳的典故,也与楚灵王有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灵王知道后,问大臣侍卫们:“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楚国,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好呢”
大臣回答说:“在晏婴来的时候,请允许臣等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经过。这时候,大王您就问他是什么人。臣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您问他犯了什么罪,臣就回答说他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正喝得高兴时,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
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晏子回答道:“我听说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出生成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了吗”
楚灵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楚平王当上楚国君王,为了与各诸侯国和好,他立陈哀公之太孙公孙吴为陈国君主,立蔡灵侯之太孙公孙庐为蔡国君主,恢复两国。陈国与蔡国名存而实亡,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恢复陈国与蔡国,只是给张弓等人一个安慰而已,平复民怨而已。
张弓等人于楚平王也就是之前的弃疾,是有“功劳”的。楚平王也看到了:不恢复两国,是很难平复民怨,才不得已而为之。
楚平王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极做太子少傅。
楚平王派费无极替太子建到秦国,迎接秦女孟赢来和太子结婚。孟赢甚美,费无极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并被宠信有加。
伍奢后来被费无极迫害而死,其子伍子胥逃至吴国,先后兴兵伐楚五次,屡次大败楚国。楚国国力江河日下,不但失去了晋楚争霸的强大实力,还屡屡被小国侵犯。诸侯国都叛楚归晋,楚平王郁郁而死。
张弓夫妇平安归来,与子团聚,重建家园,皆大欢喜。
陈国复国,老子又可以公开讲道了。
其实自从方基石打败弃疾后,老子就可以半公开讲道了。只是老子学乖了,仍然保持着不公开讲道,以免招惹麻烦。
公元前528年,也就是鲁昭公十四年,方基石带着张山风,回了一趟鲁国。
在回来之前,他带着张山风先去了陈国,看望老子,再让张山风回家看望爹娘。
这年老子得到周景王的诏令,回了东周。再则老子守丧期满,也到离开的时候了。
老子在守丧期间,以陈国为中心,将道学广泛传播了开来。
张弓夫妇虽然平安归来,可显得比以前苍老了许多。由于为了报仇,不择手段,张弓受了伤,一条腿不是很方便。但是他马背上的功夫仍然不减当年。甚至比以前更厉害。
父子二人又比试了一番,张山风自叹:老爹的力气没有减,在技巧上面更老到、狠毒。
当然如今的张山风懂事了,自然是给老爹的面子了。
张弓见儿子在奉承他,脸上露出苦笑。
娃他娘没有以前话多了,变得沉稳、沉默寡言了,不再动不动就哭、流泪。
“爹娘等我满师后我就回来,孝敬你们”
“嗯”娃他娘哽咽着哼道。
第440章 孔子的平凡人生
这年的孔子,跟以前一样平凡。不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
因为不会讨好与巴结,还秉公执法,惹怒了季平子等人,从而“被下岗”了。表面上是“带薪休假”。其实际上,就是“终身不用制”。
鲁昭公见状,只得把他招到麾下,给他家管理畜牧业。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个“放牛郎”。
是放牛郎不是放牛娃。
不应该是放牛倌,相当于孙悟空的“弼马温”。
没有办法为了创办私学,为了领一份工资养家糊口,他只得隐忍着。反正这份官职也很清闲,“朝九晚五”,去工作单位看看,分配一下任务,检查一下工作,做个报表后就可以回家了。
仕途上不顺,但在创办私学上面,却积累了一定地名声。
“孔子幼儿园”第一批学员,已经进入“大班”。阿毛等几个年龄大一些的学员,孔子直接把他们调出来,进入“一年级”接受正规教育。
另外每年都能招到几个新生。
反正此时村子里的适龄儿童,几乎都来孔子家上学。
另外邻村的有钱人家,也将娃送过来。由于有些路途,一般没有车和佣人的家庭,是上不起这个学的。尽管孔子的学费标准很低,可“陪读”费用太高。所以邻村的学生不多。
方基石回来时,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