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7(2 / 2)

孔子喜欢侄女儿胜过喜欢自己的女儿,主要原因:一是这个侄女儿在他身边长大地,陪伴亓官氏和他度过了那一段时光。二因为她是兄长孟皮的女儿。

兄长因为腿有残疾,成家后生活并不幸福,在家里作不了主。所以孔子更加地疼爱这个侄女儿了。

第586章 只有出仕才能救世

经过在季平子那里的碰壁,孔子更是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只有出仕,才是唯一救世的方法。单单凭借个人的坚守,是很难成功的。

只有寻找一个好的君王作为依靠,才能推广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主张。

他自己就是个很好地例子,以前的时候,他是个儒生,靠给别人家里办理丧事为生。因为勤快、多才多艺,又懂得丧葬礼仪,所以很得别人的喜欢。因此渐渐地有了名声。

可他不想要这样地名声,因为从事儒生职业,是生活逼迫。他是士,不是儒生。士级身份的人,就应该从事与身份相配的职业。

所以他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儒生职业,决定从事教育事业,办私学。

在离开鲁国去宋国的时候,他面向家乡,发下誓言,一定要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在鲁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他要彻底地改变自己。

到了宋国祖籍后,他得到了父亲世交的关照,不仅迎娶了亓官氏为妻。在事业上,也有了一个开始。

在宋国期间,他就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了。他办了私学,教授了一批学生。

后来亓官氏有了身孕,他不得不回鲁国。

回到鲁国后的他,一心想着办私学的事。可是由于没有人相信他,他招收不到学生,没有人愿意把娃送过来,到他的学堂来上学。

在这段漫长的等待时间里,他才知道,影响力的重要性。

以前干儒生的影响力,只能在那个职业范围内有影响力,却不能把那个影响力带到这个方面来。

他要是放弃办私学的想法,继续从来儒生职业,他一样能够有影响力。可是他决定改变了。所以宁可穷,哪怕生存下去都很困难,他都要坚持。

无奈之下,他才继续在鲁国做官的,在鲁昭公的手下做事,领取一份俸禄,以此来维持生计。

本来他是不想从政的,不想在鲁国做官的。只想办自己的私学,以自己的能力谋生。结果因为影响力不够,失败了。

后来他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到社会上去做事,得到了雇主的夸奖。学生的出名,才给他带来了声誉,他的生源才多了起来。

后来把私学办到曲阜城来了,生源更多了,他的名声也更大了。在官场上,他的官职也做大了,能够进入太庙,做些礼仪方面的事。

可这个时候的他,人生又进入了迷茫期。他不知道:自己这种生活方式怎么样能不能救世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思考这个问题。

最后他还是怀疑: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拯救不了这个世界的。因为他是个小人物,人微权轻,没有人吊你,你永远只是配角,只是给别人跑腿办事的小人物。要是这样下去,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

当然要是没有拯救天下苍生的想法,简单地只是为了活着,这样地生活已经很好了。甚至私学都不会办了。只要老老实实地听从上级领导的话,认真做事,凭借这一份俸禄,就可以让一家人生活无忧。

如果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活着。那么这样地生活就很好了。

可是他不想这样地生活。

因为这样地生活不能救世因为这样地生活只能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因为这样地生活只有少数人才有幸得到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平。

社会混乱不太平,你眼前的幸福永远只是暂时的。因为别人不是傻子,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就会打破目前的世界格局,打破固有的生存游戏规则。

因此他的人生进入迷茫期。

在大哥方基石的提醒下,他才决定去东周,向老子问礼。表面上他是去东周问礼的。其实际上,他是去东周向老子问道的,是去请求老子给他指点迷津的。

结果他如愿了在老子的解疑释惑下,他明白了人生。

可是在某些方面,他与老子的观点和方法是不同的。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是唯物的,是由道演变、进化而来的。可老子先生却不敢公开承认,承认了,他就有可能被人杀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也一样不敢公开承认。不然一样是要杀头的。因为这违背了周礼,这种观点是在推翻君王制度,是大不敬。所以一样要杀头的。

总之老子的学说思想是对的可老子的学说思想太超前了,不适合当今社会。所以无法全面推广。

在唯物与唯心的观点上,他的观点与老子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上天神灵所创造的,一切都是由神灵赋予的。

或者说他宁愿接受:这个世界是由神灵创造的,一切都是神灵赋予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吻合社会现实环境。

有了这种唯心的观点,就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的社会等级关系

有了这种等级关系,就有了去做大官的理论基础。

因此就有了:只有做大官,甚至是做到天子君王那样地大官,才能把自己的主张推广开来。

或者用自己的思想、才智去影响、左右天子或者君王,一样能够把自己的主张推广开来。

只有权力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推广自己的学术主张只有全面推广,才能让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世界才能达到拯救天下苍生的目的

老子的那种推广,太不积极了,也太被动了。还有老子的“顺其自然”思想,他也不敢苟同。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顺其自然、后其身而身先,都太被动了,不能快速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要是按照老子的这种思想去指导人生,人类的文明将向后延迟不知多少年。

如果我们的人生积极一些有梦想就有未来,梦想中的生活,就在明天

只要我们有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孔子认同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生存

生存是第一位给予万物生存的空间,社会必将大治。

第587章 孔子的出仕之路

孔子认为:老子一天到晚蹦达到这里又蹦达到那里讲道,是没有多少受众群体的。他的听众一次顶天几十人,不会超过几百人。一旦人数多了,就会引起官府和世袭贵族等人的注意,就会有人来捣乱。

因为老子的道学中,有“反动”思想他在宣扬人与万物是平等的思想,他这不是公开与大周制度和现实制度相违背

尽管你的思想是正确地,但你的思想超前了。

你让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他们过平民一样地日子你这不是你是把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他们都当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