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处理完学堂方面的事,也赶了过来。他熟习卫国的近况,也建议孔子重回卫国。在卫国先生还是有面子的,有圣贤之名。
看书就搜“书旗吧”,
第811章 孔子去卫
离开陈国,进入宋国,走近道回到卫国。
得知孔子回来了,卫公很高兴,病情好了许多,当即接待了孔子。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正如使臣所说的那样,卫公是在交待后事。
南子也在现场,希望这位圣贤之人给她出出主意。今日的南子,没有了往日的调皮,变得很严肃。也可以想象得到她这个风云人物,要是没有卫公的保护,早晚会死于非命的。因为她得罪的人太多了。
所以现在的她急切地希望继卫公之后,有一个明智的君王,有能力的君王,不仅能够把卫国治理好,还一样保护她的案例。
卫公开门见山,又提到废太子立公子郢的事。问孔子:公子郢这人如何
孔子如实回答,说公子郢人可以,只是他是个道家,可能不愿意把自己卷入到是非中去。卫公应该先征询他的意思,不可强求。然后分析了一下,无论怎么做都可能留下后患。他就把公子郢上次分析的,再分析给卫公听。
卫公听了,也是摇头,后悔当初手软,没有杀掉太子。如果当初狠心把太子杀了,就不会有这么多后患。太子不死,无论谁来承袭卫国的君位,这个畜生都是要回来生乱的。
商量完卫公的事,孔子又提出辞官。跟上次一样,卫公没有答应。
“鲁公卒,我作为君子,我应该回一趟鲁国,祭祀先公。呜呜呜”说起鲁公死去的事,让孔子想起了往事,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见孔子哭得很伤心,卫公只得答应。是啊孔子作为圣贤之人,自己的君王死了,哪里能不回去祭典一下呢
“我还是希望先生,以后再来卫国,帮助卫国,帮助新君。我是信任你的,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也不能重用你。
我还是觉得:你应该多讲道,给世人讲道。懂的人多了,才有前途。就我懂了又有什么用呢天下世袭贵族那么多,他们是不会答应你的,没有人会愿意放弃眼前的幸福生活,去追寻那虚无飘渺的梦想。
唉你的想法太超前了,没有人能看到那么远所以我还是希望你,多讲道,多教学生。懂的人多了,才有前途”
“谢卫公”听了卫公的肺腑之言,孔子特别感动。
他在卫国得不到重用,也由此找到原因。不是卫公不重用他,而是他的学说思想、政治主张还很不合时宜。
就连卫公都看出来的道理,而自己却还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哪里还有理由去埋怨别人,埋怨世人目光短浅呢明明是自己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实际情况,才造成的结果。
从卫宫回来,孔子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终于辞官成功,与卫国有了一种解脱。还有他很想回鲁国,现在就回家。
“先生我们这是”子路听说孔子辞官成功了,反而有些不知所措。
心想:我们没有了卫国我们往哪里去呢
宋国是回不去了,郑国和陈国我们也去过了。虽然没有与郑公、陈公联系,可人家一定知道你去过他们的国家。人家知道你去了都没有吊你,装着不知道,我们还有脸再次去么
“我想回鲁国”孔子看着颜回、子贡等人,说道。他没有敢看子路。他知道,子路的想法跟他是不一样地。招惹了他,他是什么话都说得出口。
“回鲁国”颜回当场显得很兴奋,也很惊讶。
“回鲁国”子贡也是吃惊地问道。
“鲁公卒,我作为臣子,回去拜祭一下,是应该的再则我不是被赶出来的,我是奉命来大周天下讲学的。我有鲁公出具的任命书,鲁公盖的印章”
子路打断道:“先生你就别拿任命书说事了,那只是季桓子的遮丑布,是做样子的。季桓子不死,我们都可能回不去了。”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叹道:“可我们不得不回去啊不回去,世人会说我们不懂礼数。回去季桓子又不高兴。所以我还是决定:回去高调回去。做做样子给世人看,再看季桓子会作出什么反应。他不希望我回去,一定会派人来阻止的。是不是到时候我们就不回去了”
“先生何以如此有计谋了这不符合先生一贯的作风啊”子路不知是讥讽还是说实话。
子贡点头道:“先生在现实世界里确实改变了许多,这样做虽然不符合先生以往的风格,但却适合如今的世道。毕竟我们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活在想象中的理想世界里。”
颜回等人也在一边点头,认为先生变了,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教条先生”,凡是都按照公式走,跟个机器人似的。
孔子心意已决,回鲁国拜祭鲁公,而且是高调。众人只得跟随,都希望能够回到鲁国,过那种安定的生活。上次的出行,虽然只有大半年时间,可有不少学生都受不了那个苦。
卫国的学堂,孔子已经全部交给子贡打理了,不再费心。子贡是个生意人,对于管理方面,他是有一套的。以先生孔子之名,不但收费贵,也一样物有所值,把学堂办得很好,成为最贵的“私立”学堂。
大家收拾收拾,准备即日出发。
大哥方基石就犹如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出现。孔子更是坚定了信念,回一趟鲁国。他知道要是大哥不让他回鲁国,一定会跳出来阻止的。不阻止,就说明他默认了。
他一直相信:大哥方基石就跟随在他左右,只是不想与他相处在一起,不想因为他的事而受到牵连。
如今的方大哥,越来越儿女情长、胆小怕事了。
为了革命事业,我们能怕事么为了理想加梦想,我们能不付出么大哥是受道家的“毒害”太深了,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这一世人生
如果我们都只看到自己这一世人生,那么这个世界只会永远混乱下去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我们不作出百年计划,混混人生的话,我们子孙只会永远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以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这一代人必须作出必要地牺牲。
手机站:
第812章 匡人解甲
从卫国到鲁国,按照国界的远近来讲,是有一条很近的路,可以快速进入鲁国地界。可孔子不想也不敢这样做,毕竟回鲁国拜祭鲁公,是做样子给世人看的。在还不知道季桓子的意思之前,你要是进入了卫国地界,就有可能带来祸端。
所以孔子决定:先进入宋国,再经过宋国回鲁国。这样路上一张扬,就有可能把消息传递到季桓子那里,季桓子就会有所反应。
不日孔子一行来到卫国匡地。正行走着,突然来了许多身穿铠甲,手拿武器的匡人,把他们一行人围住。
子路见大事不好,操起家伙,就要上前杀出一条血路,带领孔子逃走。
“仲由冷静”孔子见状,赶紧喝止。“子贡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围住我们是不是误会了”
子贡得令,就去询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