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周游列国开始,孔子就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说思想。在这期间,颜回也一样在进步。很多时候,颜回都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支持他的新观点。两人在学说探讨上面,明显超过了师生的关系。
特别是后来,在陈国出仕那几年,颜回一直陪着他去寻访隐士,学术道学,修正自己的学说思想。也可以说有的时候,颜回的见解比他还要活络、透彻。
不过让孔子感到欣慰地是,除了颜回外,他又发现一个新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曾参。也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后来曾参成为他的学说思想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卫出公十二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为卫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至齐国。卫出公之父蒯聩立,是为后庄公。卫庄公蒯聩即位后,抱怨大夫以前不迎立自己,欲尽诛大臣,群臣欲作乱,乃止。
君子死,冠不免,讲的是子路的故事。
子路初仕鲁,后事卫。死在卫国,享年六十三岁。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
卫国政变,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
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在系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果然子路被害。
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由,即仲由,子路。这句话的意思:子路登堂而未入室。
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河道。
要知道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很难完成。
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这件事,为了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他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从家里弄来粮食,供给大家吃,好让大家有力气做工。
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
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他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让子贡来捣乱。
孔子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皇帝的人,认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一般普通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是仁义之举,但是过线了。所以你错了。
以上摘自,原文如下: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止匕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要先保护好自己,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保护他人,而不是不顾及自己的泛爱。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此孔子亲以授曾参。
这年曾参二十六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
学生守墓期间,整理了孔子一生语录,流传下来,这就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包括在其中。
据传主要是由仲弓,子游,子夏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搜索书旗吧,看的书
第825章 修身是基本
孔子死了方基石也很难过,过来帮忙处理后事。 。好在有子贡等人主持,一切都很顺利。
没有了这个老友,方基石很显得很孤单。在春秋时期,能活到他这个年龄的人,是很少有的。而且像他这么强壮的人,更是少有。与子贡等人也说不到一块去,毕竟人家是晚辈,把你当成长辈尊敬着。
与曾参的年龄差距更大,但是曾参还是经常过来找他,请教一些事情。说是请教,其实是晚辈的客套话,只是过来看望你,顺便问问而已。
“先生的学说思想,核心在修身修身是基础,自律是基础。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管曾参是客气还是真的来求教,方基石都要重申一下:修身自律是基础。
“是方伯”曾参认真地点头应着。
“当年你先生在去东周洛邑的之前,已经怀疑人生了,他怀疑礼,并思考礼,才去问礼的。问礼是假,问道是真老子曰:不懂人,又如何懂礼呢礼是为人民服务的。律法等等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礼和一切律法一样,都不能束缚于人民。
但是礼是需要的,是给世人的行为一个大概地规范,有一个遵循的标准,而不是过于拘泥。过于拘泥了,会束缚世人的手脚,不利于生活、生存。
老子的道学,认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合而成。他的这种说法,能够给人以误解,认为老子的道学是把社会、国家化整为零了,是乱世。其实不是只是老子看到了社会的本质。社会本来是这样地,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合而成的。
还有老子的道学认为国家是因保护子民而建立起来的,也因不能保护子民的生存而灭亡的。这一点,也说到点子面去了。可是一样被世人误解了,认为老子的道学是反对国家存在,是在分解国家,是在乱世。其实不是是老子看到了国家的本质。
只有知道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国家的本质,才能懂人。只有懂人,才能懂礼。知道么”
曾参点头道:“谢谢方伯谢谢”
“所以无论是老子的道学,还是你先生的儒学,都是讲修身的自身修养不好,无法参与社会,更无法管理社会。只有我们每个人做到自律,不去乱世,才能有一个安稳、和平的社会大环境。
当然这是美好地愿望:如果我们大家都按照这个愿望去做,去修身,社会能安稳、和平起来。可是我们的愿望、想法是好的,是正确地,都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活在一个复杂地世界里。
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毕竟有着我们一样想法的人很少,有着正确想法的人很少。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想法,而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认为他们的想法是正确地。所以我们无法要求别人跟我们一样地想法。
所以老子说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来接受我们的想法,并如此去实践。而是我们当去广泛传播我们的学说思想,让更多地人知道,让世人去自觉接受。
老子说没有办法只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历史事件的检验,世人才能鉴别出哪个学说思想是正确地,哪个学说思想是不完善的。
所以老子说你先生的做法是激进的,违背了顺其自然的道理。而你先生一直认为老子的道学过于被动,不能积极救世,不能立竿见影。
你先生的心情是好的,他忧国忧民,一心想用最快地速度去拯救天下苍生。
后来的他周游列国后的他,才渐渐地明白过来,激进是没有用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