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4(2 / 2)

仅此这两路兵马加起来就足有七八万之众,若再加上李承明的人马,那一下子可是逾上十万之数,如此这般的话,就足以与李世民相抗衡了。

这如何让他不喜,不兴奋呢

可是,在王福生想要看李承明听到这个消息欢呼的时候,却见李承明只是淡然一笑,微微颔首道,“原来如此,此事本王知道了。”

见到李承明一脸淡然的模样,王福生不由眨了眨眼睛,感觉这剧本似乎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如此天大的好消息,殿下就这样子,莫非没有听清

“殿下,此次响应殿下的是燕郡王李艺和赵郡王李孝恭啊,燕郡王手中可是有着三万多的天节军,还有赵郡王”

王福生还想要说下去,李承明却摆了摆手打断他道,“好了,不必再说下去了,此事本王已经知道了,还有别的事情吗”

王福生又被噎了一下,只能拱手道,“这下官就是,就是想来禀报此事”

“那行了,你且去忙吧,本王还要巡视军营”李承明摆了摆手,而后背着手,慢慢的带着亲卫朝着远处走去。

看着李承明就这样走了,王福生感觉心中有些不得劲,明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怎么郡王殿下就这副模样

不提身后王福生是如何想的,其实李承明也没有在意他怎么想,虽说跟王福生说是巡视军营,但脑海中却依旧想着王福生刚才所来禀报的事。

对于有人响应自己一事,其实李承明心中早就猜到了,毕竟诺大的大唐,怎么也不可能是李世民一手遮天。

别看李世民在史书中有多英明神武,写得整个大唐好像就他一个人打下来的,就连李渊起兵都是他李世民逼着自己老爹才起事的。

可是,若真的如此的话,那也太小看李渊了,若当初的李渊没有反心的话,他李世民一个次子,怎么也不可能掀起风浪的。

古代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陇西李氏有胡人血脉,但真当封建礼教是摆设的不成

也正是因为他没有看清李渊此人,自然也知道身为帝皇,怎么也有几个忠心的臣子,特别是大唐这才建国几年,李渊身为帝皇,威严日重,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才对有人起兵响应一事没有什么怀疑。

甚至,王福生不知道,对于李艺还有李孝恭的底细,他都没有李承明知道的来得多,毕竟这两人也算是初唐明人,李承明还是看过这两人的史料的。

李艺,也就是罗艺,在史料之中,此人也曾经起兵谋反过,不过那时候是在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之后,可惜后来连一个州郡都没打下来,就被人打败了。

而他之所以会起兵谋反,是因为他早已与李世民反目,这人是比较坚定的太子党,曾经李世民派人送礼给他,他自接将礼扔出去,又暴打了送礼之人,算是将李世民的脸打得啪啪响,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害怕李世民秋后算帐,直接起兵反了。

而另一个李孝恭,历史上倒是没有反,而且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排在长孙无忌之下,不过他对于宫变上位的李世民也不待见,没少说李世民的坏话。

李世民对于李孝恭也很是防备,虽然没有杀他,但是却收了他的兵权,然后又改赵郡王为河间郡王,刚到五十岁便郁郁而终了。

这两人起身,对他来说是一件不错的消息,因为两人起身,至少让整个大唐知道李世民是宫变谋反,而他们才是真正的拨乱反正的正义之师。

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但是这个名却很是重要,特别是现在他的势力还不强的时候,一个正义之师,想必会给他带来不小的好处。

不过,李承明现在所想的却不是这个名头之事,而是李艺和李孝恭之事,这两人比他的实力还要强大,再加上他现在身份虽也是郡王,还是太子之子,但年龄是硬伤,那该如何才能收服这两人为己用呢

第155章无题

对于如何收服罗艺以及李孝恭,李承明暂时还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头绪,索性也不再去想,打算先走一步看一步,毕竟不管是罗艺还是李孝恭,想要赶过来给他汇合,那时间可不短。

特别是罗艺,若是他没有记错的话,这家伙在历史上起兵叛乱,就连一个豳州都拿不下去,就被人里应外合给击败了,这一世也不知道会不会历史重演。

虽然知道了这个消息,但他也没有回去,而是依旧带着亲卫在军营中溜达起来,却发现虽然只是两三个时辰,但是薛万彻以及骆宁对于整编那些士卒已经有了一些成效。

特别是薛万彻,原本还有些杂乱的士卒,在这个时候已经被他整编成了一块,甚至已经有将士开始领着这些士卒在操练。

看到这里,李承明不由微微颔首,薛万彻不愧是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号的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反观骆宁,虽然之前身为东宫千牛备身,骆宁也有一些统兵经验,之前李承明交给他的会县县民团整编得还算不错,可这一次李承明一次让他整编八千士卒,却是让他有些手忙脚乱,虽然不如早上那般混乱,但进度明显不如薛万彻。

这一切,李承明都看在眼中,不过却没有多说,视察了一下士卒的整编之后,又走去军营管理物资的地方。

还没有走近,便见到一车车的粮草、布匹、钱帛等等被无数民夫与士卒押送进各个营地之中。

当看到这些储藏在不同营地,仿似小山一般的粮草、布匹、钱帛等物时,就算是李承明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虽然之前已经在王福生手中看到了那张抄家的清单,也让那张清单上的数字吓了一跳。

可是,数字永远都是数字,永远都是冰冷的,远不如看着这一堆堆如山般的实物来得有冲击性。

看着这些粮草钱帛,便是连李承明对这个世界金钱没什么概念欲望的人,都感觉有些热血沸腾,恨不得将它们全部收入囊中,即使他知道这些现在就是自己的了。

连他都如此了,更不用说这些运送东西的民夫与士卒了。

这个时候,李承明终于意识到这些钱帛的重要性与威胁性。

所谓钱帛动人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很多人来说,有时候,钱比命还要重要,为了钱,他们可以连命都不要。

现在这些东西,若是处理不好,说不定会是军营中的一个火药库,这火药库一炸,怕是直接要将他好不容易收编起来的军伍给炸散,甚至于连他都会有危险。

想到这些之后,李承明直接让人去把薛万彻以及骆宁叫了过来,然后吩咐他们分别从整编好的士卒派出各派出一千人来守护这个军需库,同时还需要去会县中找十五个账房过来,五个归李承明自己旗下,五个归骆宁手下,另外五个归薛万彻。

这十五个账房,只有骆宁与薛万彻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