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6(1 / 2)

王拱辰觉得王雱在西北打不赢,那么广南采取不同的方式,支持门生王罕于广南对匪诏安。一但王雱失败,在政治上就等于韩琦政策阑尾,而王拱辰政策英明神武。

妈的可惜王雱真以抚宁军区区一千多条枪,在最复杂的边境地区大平原上,剿匪了全部马贼的骑兵主力。

与之对应的,王罕在广南的诏安于大宋政策不能算错,却就显得太过穷矮矬了,因为广南不用面对边境的复杂因素,侬宗当实力也远比西北三山七寨弱了甚许多,但是王拱辰系的人却不敢打,选择了诏安。

现在这个政策被韩琦当堂列为了“将来的隐患”,而始作俑者王拱辰却不回应,装作不知道的甩锅,对此王罕也就真的哭瞎了。

关于枢密院的发言,到此基本也就等于王拱辰和王罕被否定。两个老王不算错,只算怂。大宋一贯都怂,若在以前的贾昌朝时期,那当然是王罕的政策更正面,因为的确没钱打仗,也的确没能力打胜。

但在韩琦时期,显然是反过来定调的。

这些几乎就由韩琦一个人来说,富弼则在旁边无奈的半逼着眼睛喝茶,皇帝又不临朝,就此导致一些想借机弹劾王雱的人,心态发生了微妙转变。

“差不多,上半年我大宋内部的安全压力较大,但比较显著的事件就是抚宁县剿匪,以及桂州邕州的诏安,面对差不多性质的土匪,完全不同的应对政策,时间有限,其他的本堂现在不想拿出来说,只想提醒大家,大宋仍旧困难,形势仍旧不稳,不要完全被粮食增加多少,财税增加多少的假象蒙蔽。”

韩琦最后说完,也进入了喝茶状态。

包拯忍不住道:“这么说来,粮食民生财政的向好,它就成负面了”

“去去去”韩琦黑着脸摆手道:“我和你说不清楚,你根本不懂这些。”

包拯道:“明府是干了很多工作,但是败坏体制,四处插手本不属于你的事务,有奸佞之嫌也。”

接下来,老包不痛不痒的和韩大脑壳吵了几句,谁也奈何不了谁。

王雱缩在最后哈欠连天,主要起的太早了,而且他们扯起来时间太久,脚都站麻了。前排的大佬有座位,然而后排没有,因为放不下那么多。

第415章 一地鸡毛

接下来,御史中丞欧阳修道:“本台补充几句。”

大家又打起了精神,觉得来菜了。如果老欧阳掀开清算王的序幕,那就有得看,否则富弼偏袒、王拱辰缩头、韩琦又一副脑壳超铁的样子四处骂人,基本上“倒王党”也就歇菜了,定论不出王的问题来了。

哪知欧阳修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道:“前几月大考,老夫身为主持发现一个问题:学子们的文章隐涩难懂,标新立异,仿佛使用各种生僻字和古怪语法成为了一种流行,完全失去了文章浑厚质朴之原味风。”

说完,欧阳修有意无意的看着司马光。

嘉佑二年科考,欧阳修的确是主持,此点王听吕惠卿说过了。

欧阳修说到此的时候,王安石表示认可,介入道:“身为今科主考之一,台谏公之说确有其事。曾记得台谏公阅卷之际,还来问了我几个生僻字。”

王安石是实事求是的作证,韩琦却险些笑得一口茶喷出来,言下之意是原来你欧阳修识字也不比我多啊

欧阳修也没管韩琦,不满的道:“我就奇怪了,这样真的好吗,这风气是哪来的真是学问之福吗,学子们找些连我欧阳修都看不懂的生僻字来凑文章,这真是学问的本质他们想干什么,想说明什么正因为如此,感觉问题极其不寻常,老夫特意委托王安石去抽查落选的废卷,于是发现了众多被蒙土的朱玉,这才为朝廷选拔了新一批的有志人才。”

顿了顿,欧阳修再道:“客观的说句,别看王被人批评没文化,要我看他的文章只是废话偏多,却流畅本质。文章,就是要让人看懂,那些家伙写些我欧阳修都看不懂的东西,他们到底想干啥”

欧阳修说出这些来的时候导致全部人大跌眼镜,包括王自己,也意料不到老欧阳发言不是来围堵,而是吐槽此番科考的生僻字和标新立异

站在王的前面的是个枢密院小官,他以百事通造型凑近王低声道:“小王你运气好啊。欧阳相公此番不说你而说其他,是因为他真被气坏了。今科你父亲和欧阳相公的介入,导致了许多标新立异的学问派落榜,那些落榜学子不服气,大骂着上层有黑幕,大骂吕惠卿那种混混都能及第,而学问派却落榜深山,于是他们组织了起来,堵在欧阳修和王安石上朝的路上进行漫骂。”

“”王觉得大老王早被人骂习惯了不会在意,但欧阳修绝对受不了这一套,会暴走的。

“后来呢”王低声道。

那枢密院的小官低笑道:“后来包拯和韩绛拉偏架,他们两位相公觉得是王安石欧阳修矫枉过正,于是包拯只派治安队维持秩序,除了不许落榜学子用鸡蛋打人外,不禁止学子聚众辱骂你父亲和欧阳修,就此一来,落榜学子见有包拯的法制撑腰,胆子更大了,便写了祭欧阳修文,还送到了欧阳相公家里。”

王险些一口早饭喷出来,他们逆天了啊,这是诅咒欧阳修早死

于是王皱眉道:“这在讲风水和迷信的大宋,似乎真有犯罪嫌疑了。”

枢密院小官点头道:“算的,后来包拯发现有点失控,就派你夫人把他们全部捉去号子里喝茶了,那些家伙被你夫人打的满头大包鼻青脸肿。”

王开始担心了,难怪骂我的人那么多,看来是包拯闯的祸,我大魔王夫妇中枪啊

无奈的同时也庆幸,估计那是个分水岭,老欧阳就此关注到了“王风格”带来的好处。

枢密院小官接着道:“从那开始注意力就被转移了,欧阳修相公专门去上清官见了别人见不到的陛下,促膝长谈。其后他真被那些生僻字学子弄恼火了,就大量收集你的小白文和策论通读。结果欧阳相公就私下评价:且不谈你的政治思想,但文风还行,流畅简单淳朴就是特点,值得提倡。”

运气啊。这就叫矫枉过正物极必反,一般时候要让欧阳修那种骄傲的大家接受王的文风是很难的,但在老欧阳修被相反的文风把怒气值拉满后,他就会下意识忽略掉王的一些缺点,仅从学问上来评价,于是对王有了好感。

这就叫“不是王做的好,靠友军承托啊”。

所以现在,欧阳修觉得王的小毛病不算什么事,这影响到大宋选才的地方才是关键,于是围绕着今科考试现象,把这当做一个风向和国策展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