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性子是不甘于落后的,此时并不是上课的时间,周慎思自己在学校的自习室在额外加练题目。
只是他刚才的牢骚却被一个人听见了,这人走进了自习室,表情如常。
周慎思看清了来人,大惊不已,连忙起身想要作揖,但是想起了学校里教导的新礼仪,连忙向来人鞠躬:“阁揆大人。”
来人正是现任理政院总理大臣唐北庐,他随白明修北归,也顺便在海口的干部学校当一下老师。
唐北庐摆摆手,说道:“无需多礼,在学校里称呼我做校长便可。”
在周慎思的眼中,大明朝廷让太子殿下给改的已经有些奇奇怪怪了,比如很多东西都需要一个非常长的名词,而以前的一些称呼也都给改掉了。这海口干部学校,在他眼中其实就是国子监了,是专门为圣朝培养官员的。可是他进了学校之后第一堂课,总理大臣唐北庐就告诉所有人,这里培养的是干部而不是官员,大明朝廷需要的是为民请命的干吏能臣,是有操守和气节的干部。所以,他们所有人第一要务就是要会搞好干群关系,能够听到民声民怨,更能苦民所苦、忧民所忧。
于是这位周慎思眼中的当朝宰相和国子监祭酒,当天要求所有的干部学员,走到琼州城的大街上,走到乡村田野,去用良好地态度问老百姓,他们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忧心什么。
那一天有人自持身份,认为读书人不该与贱民为伍,唐北庐当即请这位学员离开了。
当时唐北庐说了一句话,让周慎思之后每每都会想起:“认为自己人高一等的,在大明做不了干部,因为太子殿下有言,入我国者,无论出身,人人平等,皆是同胞兄弟姐妹。你要是想做那样的官,不如去北面鞑子清廷,那里你可以让小民做你的奴才,同时你也是那些鞑子的奴才。”
周慎思总是沉思唐北庐的话,他认同尊卑有序、君君臣臣的社会关系已久,但是从某种角度看,下级也确实是上级的奴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想做其他人的奴才,那也不应该让其他人做你的奴才。
周慎思认为唐北庐是一个很有德行的官员,从唐北庐治校之上,他能想象唐北庐治国是什么样的。
唐北庐总是不苟言笑的模样,但是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严肃,他对周慎思道:“怎么,周学员,你对学校的课程有不满吗”
周慎思连忙低首道:“学生不敢。”
唐北庐摇头道:“无妨,在我们的学校里,你首先要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如果有什么想法你都不能诚恳地向殿下或者你的上官指出,那如何让殿下去信任你呢”
周慎思咬了咬牙,说道:“学生愚钝,只是干部学校所教授一切,与平生所学大异,重实务,但又似是而非。古有圣贤治世,靠得是德行教化,现在我们在穷究细枝末节,做蝇头小利的计算,总觉得落了下乘。”
“嗯,你的想法其实在很多学员心中都存在。你们中很多人都是满肚子的学问,写了一手好文章,可是你们这样的读书人,难道真的懂治国理政了吗如果按照你这么说,东林复社的君子们,应当都是一等一的治国人才。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周慎思也是知道东林党那些人究竟搞了多少幺蛾子,他摇了摇头叹道:“那些恐怕不过是伪君子罢了,太子殿下檄文中说今人仅重私利而无大义,这才是要节。”
“错啦。”唐北庐突然打断了周慎思。
“天下人亿万,上数数千年,追忆先贤,又有几人是完全不自私的呢大明某种程度上是亡在重私利无大义的伪君子身上,可是如果大明人人富裕,钱货流通,人又所居而温饱小康,幼子有人教化,兵革精锐,即便是人人自私,那又怎么会有李闯作乱,大明又怎么会被清狗打进关来”
最终唐北庐下了一个结论:“归根结底,决定一国能昌盛兴旺的,不是有一群懂得四书五经的君子们用仁德教化子民,而是国家殷富、百姓安居乐业,且这个国家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而这也是我们太子殿下希望大明能够实现的。”
084 合作社
唐北庐讲的一些东西,周慎思心底里有一个声音想要抗拒它,但是周慎思却越想越觉得一种新鲜的思想正在自己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唐北庐走后,周慎思不断地翻着自己的课本,这些课本都是白话文所写成。新朝廷的公文普遍要求以白话写就,虽然是白话但也要有一定的讲究,而且要细致准确。
课本上的内容,周慎思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连起来却要费很大功夫才能了解究竟是什么含义。
“跟农业生产有关的,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吃饭的,是第一产业;以手工或者机器加工制成的,如纺织、造纸之类为第二产业;以便利生活或增加商货流转为业的,为第三产业”
“世代王朝皆以农为本,然则时过境迁,需知今日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是以我朝需将农工商视作同等重要。”
“科学技术乃第一生产力,昔日古人以石块为农具,效率低下。后有人懂得冶铁,铁质农具普及,而效率提升。牛耕、水车、耕犁的创制发明都有带来效率提升,继而导致农业产量提升。而科学技术来源于格物致知,人对先人知识的累积、对自然常理的掌握推动科学发展,工坊匠人对经验地总结和创造,推动技术的进步。作为国家干部,当首重文教发展,并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有助于协调地域发展的平衡,形成更健康和稳定的经济格局与社会。举例说明,导致先帝崇祯大行的闯乱,表面上是天灾,但实则是西北贫瘠而无商货之利,晋商为首的粮商搬运江南之粮往辽边等地,却不顾陕西。如国家资源调配通达、物流通常,而陕西又自有商货,则有银货流通,粮食自然进得去西北”
很多东西在周慎思看来都十分艰涩难懂,而有些东西读来又振聋发聩。他曾经问过老师,这些教材究竟是何人编纂,老师则道主笔和编修之人是朝廷文教部和吏部的官员和博士,而提纲和一些主要观点则是太子殿下提供的。
周慎思在知道这些事之后就十分感佩,毕竟此时太子监国掌握朝廷最大的权力,而永历皇帝只相当于一个吉祥物,干部学校的大家学习这些理论,基本上就是准天子门生了。
干部学校里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