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7(2 / 2)

刚接触各种报纸的时候,张煌言还感到十分新奇,不过很快张煌言立即就认识到了报纸这东西的美妙。在这个时代毕竟是信息缺乏的,士人能够读书已经是不易,藏书巨万的家族更是受人尊重。信息的流动是受限的,量小而速慢。

但是报纸和杂志则颠覆了这一切,每一次从广东送过来的报纸,都让张煌言爱不释手。从诸多理政院颁布的种种政令解释和宣导,民间一些舆情的反馈,乃至于国声杂志上“大儒”马恩讲解的诸般新意,后来又有各种读书士子,包括王夫之这样的名士都开始在上面论学,更让张煌言极为看重。

张煌言甚至还日日捧着报刊杂志在做读书笔记,重要的内容他要抄写下来,反复研读,之后又会写下一些心得和见解。最近张煌言已经开始反向开始给报刊杂志供稿了。

张煌言还在给白明修的信中这样夸赞报刊一物:“报纸杂志时时刊发,流传于民间,连士子与朝纲,推教化于黎民,广开言路,洞悉民情,为亘古未见之善政也。”

自己困于浙江沿海,倍感孤独寂寥,只有通过这些手段,张煌言才感觉到自己仍于反清复明的大事有些许参与感。所以张煌言时不时就要跑到海边来,期待看到从广东来的船舶于此靠岸。

两人站了一会儿,杨冠玉劝道:“阁部,时候也不早了,咱们回返吧。”

张煌言今天又没等来船,略微萧索,颔首应下。

不过就在他们刚想要离开的时候,张煌言远眺海平面,似乎看到了依稀帆影。

“咦,冠玉你看,那边是不是有船”

杨冠玉本想说是阁部大人想得心切而眼花了,可是他放眼望去,似乎真的看到了船的影子。

过了一会儿,帆影更加清晰,甚至也更加密集了。

杨冠玉惊呼:“好多船”

张煌言整个人已经躁动起来,“看到没有,打的是我大明旗帜,是广东派来的水师,哦不,现在称呼海军了。如此多的船舰,定是太子派遣人马来浙江,助我义师抗清的。”

“那船好大啊”杨冠玉看清了最当先的一艘巨船,漆黑的船体,看上去威武霸气。

等到船舶驶入港湾更近,甚至马上就要登岸的时候,张煌言已经看清了那艘船体漆黑、巨大无比的舰船上打着的旗子大明太子监国朱。

“太子的旗号,是太子的旗号”张煌言已经无法淡定,他万万是想不到,自己做梦都想拜见的太子监国朱慈煊,居然亲自率领大明海军舰队来到了浙江,就出现在他眼前的港湾之中,这让他怀疑自己看到的是一场海市蜃楼。

170 大明王师

“臣张煌言,叩见太子监国,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张煌言在下拜的时候,双眼已经发红,眼眶里泪珠打转,显然处于极度激动的状态里。

毕竟自明季动乱开始,如张煌言这样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志士已经吃了太多的哭,意志消沉了几番,他们不是没有动摇过,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大义,为了汉民族的脊梁和未来,为了诸先贤传承的微言大义,他们贯彻了这条路,矢志不渝,身死不悔。

当白明修横空出世,带着一支崭新的大明复开始扫荡南国的时候,张煌言的心终于澎湃起来,恢复明室可能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梦,而是真正有实现机会的未来。

白明修对于张煌言也是充满敬意的,历史上的张煌言在大势已去之后解散义军,最终被清军所俘虏,在杭州他慷慨就义,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命诗。他最终被葬在西湖,与文天祥、于谦为邻,此三人后被称为“西湖三杰”。

在明朝灭亡的时候,有不少仍怀有气节的忠臣义士愿意以身死节,稍差一些的也选择终身不出仕清朝,或者落发为僧,避居山野。

这里面有一些人,其实在别的方面并不是无所指摘的,或者说并无什么特别出色的能力。不过张煌言不仅是人格和气节值得白明修敬佩,他的能力也同样让白明修认可。以一介书生,独自在江南招兵抗清,甚至几经挫折也始终如一。

在当初郑成功发动南京之战时,张煌言领军攻占芜湖,陷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军队发展到数万人。如果不是当时郑成功败于南京城下,也许两人联手便已经攻陷大半江南地区了。

白明修亲自将张煌言扶起来,这个此时四十三岁的男人面容儒雅,但是因为情绪激动,而满脸胀红。

“张阁部,受苦了。”

“为大明光复,何惜此身”

有些人说这样的话,白明修也就是一笑而过,但是张煌言说这话,白明修却是十分郑重了。

他点点头,开始说正事,道:“这次我突然来到江南,就是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清廷必然以为我明军主要在防备穆里玛、李率泰等人,却没有想到,我们实际兵力充沛,准备完善,尤其是我大明复训练精实、装备强大,以舟师赴江南,连动江南义军,足可成事。”

虽然张煌言非常希望明军能够来到江南,可是听到白明修这么说,本身还是非常担忧:“殿下,如今我大明根本仍在岭南,虽说江南此时守备确实松弛,兵力不过二三万,但是殿下所率之军,恐怕更少”

白明修笑笑道:“这一次我带来了大明复独立旅,是我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