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0(2 / 2)

白明修则笑着说道:“往往是最被人忽视的,反倒是最有力量的。这个冯二不错,他坚信当普通老百姓的力量爆发出来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够完成。这个能力,单纯做一个情报暗线却是屈才了,也许基层组织方面倒是挺适合他。”

马走日道:“希望冯二能挺过来吧,另外殿下,这次行动中阵亡的民夫,卑职希望能够为他们谋求一个烈士的身份。”

白明修点头:“这是自然的,所有在此次行动中伤亡的民夫,都获得大明复的烈士身份,并且给他们的家属分发一笔特别慰问金。我们大明,决不能亏待任何为国家捐躯和奉献的人士以忠报国,国以恩酬士。”

176 士子投效

收复宁波周边的几个县城都没有花费太大的工夫,清兵数量不多,抵抗也不甚激烈。

让白明修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当打着大明旗帜,袍服右衽的南明士兵和官员入城的时候,不少人都是长泪沾襟。

相比广东那边,满清的统治时间还不是特别长,并且风气有不同,所以尽管白明修入粤的时候,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但是与现在大明王师入江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

白明修是亲眼看着那些平素性格内敛的江南百姓士子,在街上手舞足蹈如狂欢一般,更有人甚至兴奋喜悦,哭泣到昏厥过去的。江南这块土地究竟是受到了鞑子巨大的压制和破坏,不仅是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血腥暴行,让繁华梦幻的江南血流漂杵,更还有一诛心的压制让文风鼎盛的江南丧了脊梁也丧了心志。

特别是士子生员这个阶层,尤其是如此。他们对于大明的追忆,更多是停留在自己还是特权阶级,泛舟秦淮狎妓和干政的旧事里,而在满清统治下,他们不仅是失去了峨冠博带,剃发如蛮夷的可怜人,而且说白了就是外夷的奴隶。

南明逐渐丧失了希望后,他们也就幻灭了,浑浑噩噩起来。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名节,也绝不出仕,专心从事商业或者寄情山水的人也不少。

现在天下轰传大明太子真龙降生,天下归心,西南五省尽归大明,鞑子屡战屡败,甚至曾经让所有汉人痛恨的三藩也一个个被大明太子枭首,如今明清大势似乎已经有逆转的迹象,江南人心自然出现浮动。

宁波府衙外,已经陆续有毛遂自荐的士子,前来归效,其中甚至还有不少白明修在历史上看过名字的名士,也有一些士林中颇具名望的先生。白明修倒是对这些人没有什么特别兴趣,他对所谓的名士和读书人反倒觉得用得不顺手,倒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开了窍之后反倒是很有才干。

只是白明修对那些大事不成,经史子集倒是精通的士子不感冒,可是宁波士子们倒是对白明修格外热切。白明修入宁波的第一天,就跑去天一阁去参观,并且找张煌言派驻义军在此守卫天一阁藏书。

太子殿下当时说:“我大明汉家江山之所以锦绣千年,是因为自古传承教化,圣人之言,精义道理代代传承,薪火不息。天一阁富藏书卷,堪比宝山,贵重无比,哪怕战火席卷江南,只要如天一阁这样的藏书之馆不倒,传承道理的先生死不完,我华夏便可屹立不倒,鞑子杀掉多少我汉人,我汉人都能重生,带着我们的怒火,再将鞑子统统杀绝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匈奴、柔然、突厥、羯氐不外如是。”

白明修还祭奠了当初抗清的义士郭京第等人,按照他的习惯,殉国的烈士不管出身,不管成就,都是要追封的,郭京第就给封了一个子爵,当年义士的子孙亲族,如有留存的,只要没有投靠满清,白明修都发了告身,让他们继承爵位。

自然,白明修给的便宜爵位就是一套衣裳,一道诏书,甚至连俸禄都无,连爵爷们的印鉴,都得自己去搞定的。

不过即便如此,太子的一番行动已经赢得了宁波士林的极大好感,说明太子是有道明君,果然跟行止凶顽的鞑子不同。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跑来投效,比较有名的人包括万斯大、万斯同兄弟,甚至还有那位在野史中地位很高的吕留良,江南隐士如高斗魁,两日之内就有近百士子前来。

“怎么整,还是按照广东那边的办法,先开国子监,送进去培训一段时间吧。”白明修还真的不太敢信任这些人办事的能力,即便如万家兄弟等人出身于“浙东学派”,已经是讲究经世致用的儒学学派,但是在白明修看来,根本也没有多少实务,是不堪用的。

原本的干校体系,已经彻底地因为士子们私下传播,被认为是国子监,现在连白明修自己也管干部学校叫做国子监了。

张煌言对于士子们的投效是很激动的,他对白明修道:“江南英贤,十之六七都不愿出仕满清,殿下大军甫至,仅宁波一地便有近百士子前来为国解忧,何愁天下贤才不尽入殿下之毂。”

白明修对于张煌言倒没有什么遮挡隐瞒,这位苍水先生是个能人,这段时间以来都在很努力地研究“新儒术”,接受程度也比较好。

“说实在的,江南贤士可能各有才华,但是像是阁部这般能当大用的,恐怕现在还没有。别说入阁拜相,或者说一省封疆,哪怕县务琐事,都可能料理不清楚。阁部知道,朝廷现在要的都是实务过关的公职人员,与之前无为而治的父母官是不同了。不懂得地方民政,不晓得便利经济,不懂得财税政策,这样的人怎么用我相信编纂史书、写一些诗文,好多士子是厉害的,可经史之事,分有文学院、史学研究所之类的机构做,诗文音律那都是业余爱好,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我欲改革大明,便是要从吏治入手了。今时今日,士子踊跃投效,是件好事,但是究竟他们中有多少人能通过国子监最终的考核,任用公职,我倒是要打个问号了。”

张煌言听白明修的一番话,倒是对太子格外欣赏。他也觉得有明一代,士子们空言空谈过多,而真到实质做事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居多。

白明修道:“现在的大事,还是要尽快平定江南,舟山那边,田雄的兵力被我困住,不过我预计他们很快就要想办法偷偷登岸。瀛王已经按计划率领舰队即将抵达江南,我也打算先灭田雄,再攻绍兴、杭州。”

张煌言精神一震,道:“瀛王的舰队也要到江南了吗”

在张煌言想来,郑家驰骋海上多年,难逢敌手。但实际上,郑成功现在率领的舰队却是大明复海军舰队,对于这样一支新舰队,郑成功也其实有些不适应的。

177 混编舰队

郑成功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讲究伦常和体面,其实他本来是不想任职于大明复中的,原因是他的逆子郑经还在金厦,手持两万人马忽视南明朝廷权威,不奉调行事。按照正常的情况,郑成功一定要被看管起来的,就像是当初清廷对待他的老爸郑芝龙一样。

但是,太子殿下反而并不太管束郑成功,在广州的时候,任其到处走动,甚至约见老部下,走亲访友什么的都没问题。期间郑成功还试探地要求前往南澳岛,表示要协助监督海防建设,也得到了批准。郑成功才是知道,要么是太子殿下非常信任他,要么就是太子殿下其实根本不太在意他究竟有什么小九九。

国姓爷反正现在也看得十分明白了,大明复绝对是一支天下无敌的部队,不说武器装备,但从训练和组织上,郑森就知道任何部队都难以望其项背。他从大明复的军容军貌上感受到了一股铁血气息,领军多年的郑大木知道,这样的一支军队会有多么的可怕。

如今南明的三个异姓王都是有军职在身的,晋王李定国最为显赫,以上将军衔,任西南军区总司令。瀛王郑成功也是上将,不过是海军上将,不过并没有带领实际舰队,而是任国防部海军司令部副司令总司令是狮姐来着。原巩昌王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