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不会做到这么细致,可是在大明这边,精确到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是必要的。
蒋国柱却在腹诽“这大明怎么如此苛刻行事,为官之道就讲究一个糊涂,许多事情穷根究底,不单单是得罪人,而且实在不够体面。”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是蒋国柱还是笑脸迎人,不会说出来的。
这边袁懋功他们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袁懋功又端着自己的笔记,对他团队的人进行指示“大体情况就这样了,跟其他我们接收的省府县一样,伪清政权的工作是极为不细致而且存在很多重大漏洞的。我们新公署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且运行好我们的行政体系,太子殿下曾经说过,一开始架子搭不好,后面想要再更正过来就难了。我们各位同志一定要杜绝传统糟粕思维,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地做事情,为民请命。”
蒋国柱是十分不习惯袁懋功这一套的,甚至觉得他说话很多都听不懂。但是袁懋功的团队那边却是反应很激烈,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这让蒋国柱也是很震惊,因为袁懋功的人看起来不过就是一群二三十岁嘴上无毛的年轻人,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做事的方法,却格外老道,甚至让他们这些老于官场的人根本无法解答,甚至不明其中意义。
“大明的这些官都是怎么回事一个个怎么这么较真,当官不就应该是应付一下上面,好好地捞钱的吗怎么都这么认真,怎么一省的衙门,还要专门拨出款子来建学堂、建医馆难道这袁懋功真的一文钱都不会往自己兜里揣吗”蒋国柱越听越觉得不可思议。
他在山东巡抚位上,留下的银子并不多了,所以新的省公署运转起来,资金大多还是大明自己带来的。原本蒋国柱羡慕不已,认为袁懋功会想着办法收入自己口袋,却没有想到他们真的是有多少钱就要算计多少钱,实实在在地花在老百姓身上。
南明日不落
301 光复游行
图书馆的小职员周从文在前大街买了两个又大又香的酥油饼,他日前工资涨了一点,本来日常伙食都是在单位食堂解决,手头宽裕的他现在偶尔也会在路边见到些什么想吃的东西,顺手买下来解馋了。
今日街上尤为喧闹,道路两旁都挤满了人群,本来也是周日,周从文是不用去上班的。
他今日出门不在家看书,是对为今日的“光复大游行”。
“二十年了,大明终于光复了京师,灭掉了满清。”周从文看着街上的人群,心中想到。
上海真的已经变得越来越繁华,甚至已经不仅是江南的富户,其他地方的富户,乃至外国人都越来越多的跑到上海来。尤其是上海开始荟萃各种大型工厂,不得营生或者不喜种地的手艺人,往往就在上海被招工,成为了工人,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很难想象,这座城市在出现一年多的时间里,究竟有人口六十万,甚至正在越来越多。
周从文想着“昨日看了报纸,貌似太子殿下是不会从顺天回返上海了,上海自始至终只是理政院的一个驻地,没有提为首都,虽然太子殿下多番提及上海的重要性,想来更多是作为一处经济重镇,国都还是要在顺天的。理政院也设置了时间表,三年内理政院将迁回顺天,上海将成为单纯的直辖市。”
尽管不再作为行政中心行使职能,周从文仍旧看好上海的重要性。现如今,大明只有两座直辖市,一座是上海,另一座是顺天,顺天显然是要作为国都而进行直辖,而旧都南京居然都没有挣到这个直辖的位置,而是作为江南省的省会存在。
他正在想着这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突然人群变得激动了起来,有人叫道“来了,来了花车来了”
今次所谓的光复大游行,是上海市公署举办的一次活动,这也是在大明历史上第一次举行这样的以群众为主的庆祝活动。上海作为白明修树立的新城市、新文化、新经济和新风貌的典型,自然在许多地方都要做第一次。
巨大的花车被装点的五彩缤纷,从美术角度来说,这些游行的花车都带有很强烈的中华传统艺术的痕迹,没有什么现代主义,也没有什么欧洲范,就是纯纯的中国风。
花车游行这种事在中国古代也有,只不过一般称为游街。
各个单位都参与了,其中有学校、事业单位、工厂,当然重头戏就是大明复国军了,虽然驻在上海的复国军不是收复顺天的部队,但同样战功彪炳,令人尊敬。
中国人究竟还是非常含蓄的,虽然骨子里爱热闹是不会变的,但是大家都会在一起,却只是谈谈说说,没有几个大声喧哗的。当花车经过的时候,莫名地还有点冷静。
好在活动的举办者安排了专门的带领鼓掌者,花车经过就鼓掌,大家一从众,场面就稍稍热闹了些。
周从文也是格外新奇地看着各色花车,让他印象深刻的有一个剧团的花车,上面载了七仙女,七个容颜绝丽的仙女广袖长舒,轻歌曼舞的样子,美不胜收。还有上海市二小的学童们,也是不错。小朋友们穿着校服,举着标语和鲜花,边走还边喊口号。
“学习复国军叔叔英雄榜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从文倒是觉得,这些小学童们的精气神非常好,有男生有女生,看起来也就是十岁左右的年纪,抬头挺胸的,自信和光荣,没有他那个时候看学堂里那些掉书袋一样的死气。
“真好”周从文也大体知道市里的小学是什么样子,里面的很多老师都是极其出色的,他们学习的也不仅仅是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东西,小学生们要学语文数学,还要学习科学常识,更有接触劳动技能,和所谓的体育。
健体魄,强精神,周从文是觉得这样的孩子要厉害的多。
“如果大明真的能实现每家每户的孩子都能念书,都能学科学文化,那大明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真叫人期待啊。”周从文心中想着。
这游行的重头戏马上就来了,长街上响起整齐的跺地声,民众们也是打起精神。
“是大明复国军”
“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