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7(1 / 2)

d,性喜装逼,但白明修自己也承认,这货有乱七八糟的本钱。

杨不正是白明修手下s级谋士,是系统征募出来的人才,光buff页就三页之多,看得白明修都眼晕。系统甚至都给做了个评定万世开太平之才,定国安邦仅小道。

这口气可真的是拽到爆炸,白明修恨不得表现一下自己的礼贤下士。可没想到,这杨不正完全就是个垃圾人。

他一被征召出来之后,什么主意都没出,就要求白明修好吃好喝伺候着,而且夸下海口要了每年60万两的年薪。这可是一个工薪家庭每年收入也就一百多两、买辆车也就三五百两的时代,这货开口就要60万两每年,不给钱不干活。

白明修想着要钱就给吧,但是这厮态度还差,整个太平宫谁最有胆跟皇帝互怼的,也就是这位了。

不过,杨不正还真的是料事如神,很多东西经他一讲,就无比通透了。而且他做谋划和布局的能力是极强,白明修原本想要将他打发去理政院工作,但这货居然说理政院太累了,他不胜操劳,做个皇帝的私人顾问就行了。

这次叫他来达卡,就是白明修想要找他商量一下,印度这边的事情。

“说正事儿,印度这一局,你是如何看”

杨不正虽然日常怼皇帝,全无敬意,但是打这样的嘴炮他也最擅长了。

杨不正摇着一柄破旧的蒲扇,开口道:“陛下信任吴敏,人尽皆知。吴敏对大明之功,对陛下之忠,也不容怀疑,但人有私心,如今吴敏封了王,就到尽头了吗当然是不会的,吴敏跟陛下说的大约肯定是什么制印度而全中华、为本土产能找倾泻渠道之类的话吧。”

白明修精神一震:“没错。”

杨不正道:“都说的是真话,里面也有这些因素,但是从吴敏个人的角度来看,平定印度,就有他这个人对我大明未来千百年极高的历史定位,日后只要人们记得住大明再起的圣君王光复皇帝,那也会记得住这个时代的名臣名将,那他吴敏就榜上有名了。”

“他追求历史定位”

“为毛不追求所以吴敏在对待印度问题上是存在自己的私心的。可以说,他在裹挟着大明随他走。”

白明修想了想,觉得杨不正说得其实也没有错,他跟吴敏的交流,其实能显露出很强的这样的姿态。

白明修左思右想,才道:“可到了这个地步,大明也确实有必要收取次大陆我们的力量已经足够了,而莫卧儿等国家,平白占据大好的空间资源不能利用,不如由我大明接手。”

杨不正严肃地道:“可是一场欧洲大战就在眼前了,大明之强劲,冠绝古今,但现在的问题是,大明全国上下已经不习兵戈了,而且新一代年轻人愿意投身军队的一员降低了许多,长此以往下去,会出问题的。大明其实比欧洲的国家更需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凝聚自己。欧洲是我们这个十年的一个主舞台,而印度,只能随着布局,吴敏想要玩,他去玩,但是资源方面,要谨慎投入,不能让吴敏完全绑架大明的利益。”

553 投军的欲望

有的时候白明修也不得不承认,杨不正这个人看上去讨厌至极,但是他的大局观,他的见地都是可怕的,丝毫不愧于那个s级策士的评定。

杨不正提出的这一点,其实也是白明修在这多年来观察到,并且开始逐渐忧虑的东西,他没有跟任何人说,但是却藏在心里。

大明是靠着超越时代的科技和武器,是靠着超越时代的组织能力和制度,最终完成绝地翻盘,光复华夏,又称为如今庞大的日不落帝国的。可是自二十年前环球航行大明的声望和强势达到顶点之后,明人开始享受一切理所应当的大明福利。

国家如此强大了,老百姓们不应该过一过太平安生日子,好好赚钱发财,老婆孩子热炕头么。

光复二年到光复八年之间,投身军旅,成为一名光荣的大明军人。不过在此之后,兵部和人武部发现了应征入伍人员的明显下滑,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逃兵役的现象。大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严厉批判了这种行为,社会也进行了广泛讨论,但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参军报国这条路已经没有那么热衷了。

原因很复杂,首先大明军队其实相对招募量不大。白明修常年都保留一定的系统雇佣兵的编制在正规军中,倒不是因为他担心什么阴谋兵变,而是单纯就是为了消耗自己的金手指币,和试验新的兵种和单位。不少青年在第一关就过不了,满怀热情投军去,军队告诉你不够优秀,之后再来吧。这挫伤了很多人的积极性,而且大明也不能完全脱离一个关系人情社会,所以普通子弟进入军队的机会更少。

而也在同一时期,因为普及义务教育、产业大爆发等现象,进入军队也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尽管军人的社会地位在大明算是高的,但长久以来中国都有一些重文轻武的现象,不管如何考取功名,做一个文官都比当军人强。而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出高薪聘用人才,这些人的收入远比做公务员、做军人强,所以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当兵不那么受欢迎的现象。

大明人只是短暂地在光复战争和后来的对外战争中,讴歌和崇拜诸如李定国

郑成功、苏叔桓这样的军人英雄,可后来明人发现,似乎因为大明的科技实力和军备太强,是个阿猫阿狗都能把那些夷人打得屁滚尿流,军人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好崇拜的了。整个社会氛围一扭转,就使得兵部的工作难做了。

兵部的社会报告中,反而说在东瀛、孟加拉、南洋等宣抚司宣慰司,普通子弟投身军旅的兴趣比本土更强一些。一些少数族裔是以当兵为荣,甚至全家所有子弟都要入伍藩军。虽然大明正规军还是肯定比藩军强,士气更不比藩军差,但是怎么说这都有点丢面子。

杨不正对白明修道:“陛下,国虽大,好战者亡而忘战者必危,是时候去唤醒大明的战斗意志和决心了。大明应当始终保持一定的外部压力,有利于保持我们内部的团结,并且促进我们不断地向前发展。

白明修放下了已经喝完的茶杯,目光灼灼地看着他,说道:“想法是很好,可是现在国内是孤立主义抬头,我们大明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建立一个国际视角或全球视角,我们的国民们虽然走出来了,去到了我们的殖民地生活,但是大家关注地东西,仍是那一亩三分地的事情。而且说实话,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没事儿不喜欢老打仗,就比如印度这回事,如果很大规模地介入,国内是一定会对此颇有微词,我少不了要挂一个穷兵黩武的名号。欧洲也差不多,欧洲人自己打自己的,他们会觉得跟自己没关系。”

杨不正点头,“因为虽然我们大明经历了甲申之变,被异族几乎亡国,但是陛下带领大明翻盘很快,而且我们长久以天朝上邦自居,没有什么太大的外部威胁可言,至于什么印度、欧洲更是遥不可及。如果大明经历一段时间的屈辱,几十年甚至百年,尊严被侵犯,国家丧乱,百姓苦难,那么之后的国人将会带着这份屈辱而密切地关注着世界,奋发图强的。”

白明修能够理解杨不正所说的东西,他穿越前的位面其实就是如此。而现在的南明还是那个眼高于顶,以为世界万物都在围绕着自己转的傲慢之国,而且白明修做的一切事情,似乎都在加强着明人的这种印象。

杨不正最后道:“好在欧洲的这场乱子,西清一定会下场的,到时候我们操作一波舆论,陛下声明要完成未竟的事业,彻底消灭鞑子,国民还是会支持的。”

“人心你都看透了啊。”白明修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