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代光复战争时期的大明军官们更加出色。
而也是这批少壮派军官力量,在渴望着战争和在战场上表现自己。
年纪四十来岁的高宁不算做这些少壮派,而算作是光复一代,他参加过光复战争,在光复战争中属于比较年轻的一批军官,属于在光复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那个时期二三十岁的年轻军官和士兵们,经历二十年时间的历练,现在已经是军中最核心骨干的力量了。
也许是因为光复一代是带着光复战争的巨大功勋走过来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如少壮派一样渴求战争和胜利,很多时候他们都算是军中相对保守的势力,但也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大明的军界。
高宁则道:“并不是陛下谨慎,而是陛下本来就是这样的指挥风格,善战者无赫赫战功,陛下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战场从来不冒过高的风险,但真正打起来,陛下带兵之风相当剽悍,有万夫莫当之勇。以最高效率、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这是陛下的作风,也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大明军队的风格之中。”
高宁说的话其实是很中肯的,但是年轻的孟青甫却有一些不以为然的样子,他只是觉得高宁这话很狗腿,皇帝不在这里也拍皇帝的马屁,非常不好看。少壮派的军官们是非常骄傲的,他们也受到了大明新派思想的影响,他们崇敬着大明光复皇帝,认可他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华夏帝王,但同样将他的位置更多放在了大明第一国民的位置上,而不是事事以他为先。
而高宁这人本身还是李来亨的养子,算是军二代,就让一些靠着自己打拼上来的少壮派军官看不上眼。
有人问苏叔桓道:“苏帅,您认为陛下此招如何呢”
苏叔桓道:“甚好,若是我指挥,多半也是要做差不多的事情的。六万藩军相较莫卧儿军队的优势没有那么大,赢可以赢,但是一场惨胜,于我大明无益。陛下通过几手调动,能够集结超过十万藩军,引逗莫卧儿军队继续向东,其实就是将地利进一步向我大明引导。待第12集团军抵达,两方就是一对铁钳,可以将奥朗则布一举夹碎。”
连在军中威望最高的苏叔桓也是这么说,便没有人对这个策略再提出一些见解了。
“只是,孟加拉藩军现在里面掺杂着大量的新兵蛋子和归建的预备役,这样的战斗力可以保证吗”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高宁又道:“难道莫卧儿军队就更好吗他们军中有相当部分是被抓去打仗的壮丁,现在已经被强迫服役超过一年或数年的时间,加上我们之前的成果,莫卧儿军队的士气其实不高,完全靠奥朗则布的铁腕在维持着。尽管孟加拉藩军相对较为新,但是编制都是老编制,还有大量靠得住的军官士官和老兵,我们的装备水平更不用说,其实这样的一支孟加拉藩军,战斗力还是相对不错的。”
苏叔桓也道:“孟加拉藩军的作战任务其实不重,稳守住阵地,抗衡住莫卧儿军队的攻击,真正击垮敌人的事情,其实是交给12集团军来做的。不过以陛下的性子,八成是要集结孟加拉藩军跟莫卧儿军队正面打对攻的,到时候场面应当会相当好看,我们要多多收集相关的情报,对于我军的改革和战术检讨还是很有帮助的。”
578 纵深穿插
一群汉孟军官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连雨伞也不打,在中雨之中在临时机场等待着专机的到来。
冒着风雨而来的正是大明光复皇帝陛下本人,在印度大决战开始之前,白明修离开了第12集团军的司令部,乘坐专机,在一票战斗机的护航下,来到了后路藩军的司令部。
秘书给皇帝打着伞,皇帝穿着一件并无肩章胸章的军装,走下了这架由运3改装而来的专机。仅仅从外观上来看,这架专机跟普通的民航机,没有什么分别的,甚至还有大明民航公司的标志。运3本就是由销量大好的民航机进行深度改造而来的军用飞机,所以也很难分辨。
“辛苦各位等候了。”白明修对来接机的汉孟军官们说道。
“陛下哪里话,都是臣子们的分内之事。”
“上车吧,到司令部再说。”
孟加拉藩军总司令赵令吉道:“陛下不用先休息一下吗”
“没那个功夫了,莫卧儿军队已经冒雨行军而来,我们能多准备一个小时,就能多几分胜算。”
一系列军用越野车开道,大明最受欢迎的军车莫过于此,将皇帝和诸位将官们送到了司令部,白明修便直接来到了沙盘之前。
“最迟四十八个小时,奥朗则布的大军的左前锋部队或右前锋部队,将会跟我部产生遭遇战,我们总体执行的是一个阵地防守的态势,莫卧儿军队的骑兵数量比较多,不过我们对此也做出了专门的准备,设置了大量反骑兵的装置。”
白明修听人讲解后,稍稍点头,说道:“莫卧儿军队最近的表现能够看得出来,他们接受到了欧洲方面的培训,对于阵地作战这回事已经相当熟稔了。我们虽然建构了防线,挖了各种壕堑,但是我们不是为了打一场固守待援战役的,我们还是要主动出击,寻求胜利的机会,并不断地给莫卧儿军带来严重的杀伤。”
赵令吉等将官们都有一些愕然,原本他们司令部是按照这次战争的安排,筹划准备的这一次战役,为此他们调集了多达23个旅,总计十万人的兵力,甚至还包括临时从缅甸坐军列过来的三个旅的兵力加强。尽管如此,莫卧儿军的兵力还是比他们多的,所以赵令吉就准备着,依靠大明藩军比较好的武器装备,加上成体系的防御构筑,直接将莫卧儿军挡在外面。
可白明修绝不是这种类型的指挥官,他向来反对打呆仗,而是强调在运动中杀伤敌人的。在清楚了后路藩军的准备之后,白明修立即赶过来,准备亲自指挥战役。
“我们有强大的侦搜优势,我们的侦察机几乎是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在盯着敌人的动向所以,敌人的一举一动我们都清楚,他们的薄弱和缝隙也都在我们的眼里,这给了我们非常好打穿插的机会。”
将官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心中全部了然:“果然是这一套。”
纵深穿插可以说是作为军师指挥官的白明修的一大招牌,实际上由于明军的火力相当出色,往往是敌人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明军遂行最多的还是步炮协同的战术。但白明修却偏偏对步兵机动、纵深穿插这个战术情有独钟。他明明有着优势的火力,却用来打牵制,当扯动了对方防线之后,立即便有一支步兵或隐秘、或强行地穿插进入了敌人的纵深,分割敌人阵型、打乱部署,到时候正面的炮兵不平再轰再打,这支军队基本上就全散了。